亲爱的朋友们
相约云端,如约而至,学习经典,滋养人生,欢迎大家回来,感谢我们的共同陪伴,感恩遇见,谢谢有您。
一、梳理文本二、具体解读
本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了三种事物(车毂、陶器、房屋),借以形容无和有的关系,第二部分得出结论,辨析有无。
1、句读方式这一章有两种句读方式:
当其无,有车之用。第一种句读,重点突出:由于车毂中空,所以才能使辐条得以汇集于此,使车子起到作用,坚持此说的有蒋锡昌、高明、陈鼓应、刘笑敢等。
“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这种句读是清代学者毕沅提出的,他根据《考工记》郑玄注“利转者,以无有为用也”提出“应以‘有’字断句”。支持这种说法的有高亨、马叙伦、朱谦之、张松如,以及帛书整理小组。这种断句的解释是:车轮的内“空”的部分与“实”的部分的配合,使车子起到了作用,“无”指“空”,“有”指“实”。
两种断句方法都均有其道理,前者突出“无”是“有”得以实现的条件,着重于说“无”;后者侧重点在“无”和“有”的配合,无、有是相对的关系。按照《老子》惯常的风格和思维特点,其更为注重阐释“无”的特征与作用,因此,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句读方式。
、第一句:卅楅同一轂,當亓无,有車之用也卅sà卅,是数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二十叫廿niàn、三十叫卅sà、四十叫卌xì、五十为圩xū、六十为圆、七十为进。建国前,在纪年和记数方面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常见汉字。随着汉语的发展和阿拉伯数字的广泛推广,该字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备注:图片来自百度)
楅bī楅,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顶人的横木:“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古代行乡射礼时插箭的器具:“命弟子设楅。”木门后用以连结门板的横衬。
帛书本的“楅”字,王本中改为“辐”,很多的注解是“楅”通假“辐”,辐是连结旧式车轮周围的轮圈和车毂中心的直条,现代俗语称“辐条”。
辐fú本义: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
(备注:图片来自百度)
同作汇集解
轂gǔ毂,《说文解字》:“毂,辐所凑也。”本义: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高亨:“当犹在也。‘无’谓轮之空处,‘有’谓轮之实体,言车之用在其空处与实体也。”
王弼注:“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
从王弼的解读里可知,王弼认为老子“贵无”,其基本论点是“以无为本”、“以无为体”,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无”能受物,故能以寡统众。他认为在纷繁杂多的“有”的背后,必有一个同一的本体,否则“有”就无以统一和显现,并认为这个本体即是“无”,“有”不能作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必须依赖于“无”。
其实,从第一章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老子就对“无”“弗为”的重视与肯定。
、第二句: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shān多音字发音yán,意为:1.地的边际。.墓道:~道。~隧。~闼(墓道的门)。
发音shān,意为用水和土:~埴(“埴”,土;和泥制作陶器,引申为陶冶、培育的意思)。~揉(反复捶击、踩踏制作陶器的黏土,引申为反复修改、锤炼诗文)。~稾(培育)。
埴zhí埴,是汉语词汇,出自《说文》,解释为细腻的黄粘土。
陈鼓应先生译文: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鑿záo(凿)1、凿子,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打孔;挖掘。.明确;真实。.榫(sǔn)眼。
“凿户牖”这一句,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以为室”三个字,刘笑敢先生认为甲乙两本都缺这三个字,应该是共同的祖本就没有。传世本增加“以为室”是追求句式的统一。
5、固有之以爲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严灵峰:后者必资前者而显其用,前者必因后者而见其功。利在于体,故曰:有之以为利。用见于虚。故曰:无之以为用也。
这个如何理解呢?有,可以理解为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无可以理解为看不见的。
是否只有看得见的摸得着的才有用?是否只有赚到口袋里了的钱才是赚?有些人问我:你跟大家讲道德经,能赚多少钱?你讲这些东西有用吗?我不学道德经照样过得挺好的。一般别人这样问我,我都不做解释,也不需要解释。
1)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眼见为实”有人认为,当我们睁开眼睛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看到一个五颜六色的世界,一切都显得轻松自如,有什么可以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呢?
还有人认为,既然大脑工作得很好,为什么要自寻烦恼还要去研究他呢?
其实,我们现有的视觉系统知识,从某方面来讲是非常庞大的,我们有视觉心理学、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分子以及细胞生物学,但是,实际上,按照严格的科学定义,我们对于大脑如何产生生动的视觉意识甚至还缺乏大体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把如何看东西想的太简单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实验来证实。
还有很多时候,都以为,我眼睛见到的,耳朵听到的,我亲自去感受到的,才是真的,就是真的。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视觉错觉图片分析解读
(备注:这三张图片都来自百度)
)五相透析法所以,我们都知道“眼见为实”,可是也知道“冰山一角”,学习了不二师兄提出的“洞悉红尘五相透析法”(如下图所示):
(备注:图片来自不二传说-源头觉学)
我们就知道:
眼睛所见、耳朵所听、舌头所尝、鼻子所闻、身体所感是表相。小的实验就可以初步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的视觉是会欺骗我们自己的,换言之,我们所看见的不一定就是一个事物真正的样子
再次回到“眼见为实”这个成语上,按照通俗的说法: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东西,我们是否就应该相信它的存在?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存在,而是我们的大脑认为它的存在。在很多情况下,它确实与视觉世界的特性相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盲目的“相信”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的信息。如果我们在进一步思考,反转一下这个观点,那么就会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我的大脑没有认为它的存在,而事实却是我没看见的东西却是真正的存在
幻相,则是人们经过眼耳鼻舌身,去所见所闻,所感触以后,人们的头脑里面会生出的揣测,也即幻相就是我们头脑意识的揣测。
真相就是时间加空间,加上个人的角度,三者的结合,我们叫真相。也就是说看待任何一个人或事的时候,不再是去凭过往的成见、过往的经验,不再是看它未来的那些景象,而是在每一个不同的空间场,每一个不同的时间场里面,该人该事的如实如是的真实呈现是什么?这样的我们叫真相。
全相就是我们需要60度,全方位去了解这个人、这件事。看到的才是全相。
那什么是实相?实相本无相,要看那看不见的,听那听不到的,知那所不知的,才是真知和实相。
从表相、幻相、真相、全相到实相,从来都是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听不见的决定听得见的。无形的影响有形的,表相和幻相只占五相的5%,而大部分人活在5%的世界,实相占了五相里面的75%,实相对事情的结果起决定性作用。
正因为俗人只注重看得见的有,往往忽略了看不见的无,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