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来源于薄荷的朋友圈
以下文字为年8月20日顾老师所做讲座的语音整理。
万和书院谢咏和院长:
尊敬的自利利他群的各位老师,各位学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又见面了,我是万和书院的谢咏和。今天的论坛的主题叫《如何走进道德经》,今天晚上的论坛由我来主持。
《道德经》我们称之为“东方的《圣经》”。联合国统计过,现在在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有两本经典,一本就是《道德经》,一本就是《圣经》,而且它们的发行量是差不多的。
到欧洲的家庭里面去看,除了《圣经》以外,还有一本就是《道德经》,我们中国人自己倒不一定会在家里存放。所以《道德经》这本经典是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的经典。
中华文化年,《道德经》之前有年,神话传说若有若无,文化渊源难以尽知。而《道德经》以后的年,三教九流,变化多姿,文化流长,蔚为壮观。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从文明传说向文字历史过渡的精良,也是中华文化从混沌仿佛向清晰明了转变的分界。年以来,我们的中国文化,《道德经》是源头之源,轴心之轴,经典之经,精华之精,《道德经》虽然区区言,却贯通天人,绵延万世,福泽后辈,是一个作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值得骄傲的经典。
也可以说作者老子,他是我们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因为老子他作为文人、思想家,他可以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第一子。虽然诸子百家第一子,大家可能会谈到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的宰相管仲,但作为文人,作为思想家,老子应该是诸子百家的第一。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当中有许多人认为是最深奥最难读的一本书,那么要读懂这本书,肯定是需要有这样一种机缘,要有这样一个善知识来引领我们学习。
那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顾瑞荣老师,他是哲学博士、弘道者,他的道号叫法谦,常以顾自己来自号。顾老师他兼通儒道佛三家文化与修道传承,他是现文化学者与修道者的双重身相。
他在年就皈依了清定上师,开始系统学习佛法。曾经研读过众多的成道的大师作品,并且参访过多位上师,得到诸多的指导和加持。年的时候,他在家中闭关时,因为阅读《道德经》而悟大道,此后他就转向研究道家,通读道家早期著作,于年出版道家道论研究专著。
他出版的著作和译著有:《坛经》的中英文版、《道家大一思想及其表达式研究》、《孔子大辞典》、《静心——狂喜的艺术》、《春来草自青》、《隐藏的和谐》、《学习的革命》等九本以上的哲学、宗教、教育领域的著作,在学界与修行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顾瑞荣老师从年就酝酿中国开心文化体系,年3月又创办了中国开心文化书院。中国开心文化书院,它是一个凝众人之心,合众人之力,以弘扬中国开心文化经典、传播贤圣贤人生智慧为己任的公益性机构,书院主要以《道德经》来接引有缘人。
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缘,面对这一本艰涩难懂,玄之又玄,又好像是精神奢侈品的《道德经》,那么我们怎么样进入呢?接下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顾瑞荣老师来给我们开讲座。
顾老师:
感谢谢院长的介绍以及邀请我来跟大家做一个讲座。我们拟定的题目叫《如何走进道德经》。
《道德经》这本书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这些经典中间,它是非常特殊的一本经典,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文化年的中轴的一个点。年之前和年之后的中轴是一个轴心时期。
轴心时期的轴心之轴,在我看来就是《道德经》,因为我们后世看到的儒道两家以及我们看到先秦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家”,这些思想的流派或多或少都跟《道德经》有关。
也就是在那个时代里面,《道德经》它深刻地影响了各个学派的思想,当然它奠定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并且也树立了一个高度。所以就以轴心时代来说,我觉得《道德经》可以说是轴心的轴心。
因为我们一般按照后世的儒道两家蔚为壮观的中国文化历史来看,我们可以说在轴心时期,一个儒家、一个道家,它们俩可以算是个核心,其它有一些思想流派都隐没掉了,儒道两家蔚为壮观流传到现在。儒道两家相比,我觉得还是《道德经》为根本。
当然很多的文人、知识分子,儒家的学者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但是你要真正地去比较高度和深度,以及老子跟孔子之间的师徒关系等等,从各个角度,其实是可以认证到,《道德经》更为根本。
何况历史的发展,除了儒家,道家这一派一直延存,它的学说的透彻性、高度以及丰富性等等,以及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实际上是并不亚于儒家的。
儒家的许多影响,实际上是因为后世的儒家学者们的努力,以及应试方面的机缘。比如科举制,它考的就是儒家的东西,那么当然对普及儒家思想是有重大的作用的。但是在中国人的深层的心理上面、思想的深度上面,或者从思想的纯洁性的角度来讲,还是道家相当的纯粹。
因为一旦一种思想,它变成了可以谋生的,变成了国家推行的考试制度,里面的内容,它就有可能变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要批判儒家,也是很有道理的,都有相关性。但是道家还是很纯粹。
中国80年代以后有文化热,然后渐渐有传统文化热,然后到现在我们学习国学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潮流。大家或多或少也接触了《道德经》。除了《论语》,《道德经》肯定是接触最多的经典。但是这样一部经典,许多人望而生畏,许多人在门口止步不前,许多人用了十几年的功夫,天天敲这扇门,这扇门还是开不了。
就像我在普及的时候碰到不少的人一样,他们非常喜欢《道德经》。十几年的过程中间,断断续续的或者是持续不断的都在拿着《道德经》来看、来研究、来阅读,但是他都还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我今天就特别提请大家注意一个进入《道德经》的方式。
原本这也不是我在推广《道德经》的时候一个注意到的点,因为我一开始创办开心书院,就是直接讲《道德经》,大家有兴趣,那么好,我来讲《道德经》;大家不懂,好,我来掰开来跟大家讲一讲,所以一开始就是直接的讲《道德经》。
但是实践的结果是即使你听了一遍《道德经》,听了两遍《道德经》,听了三遍《道德经》,即使你看过这个人的注释,那个人的注释,学习了很多人的注释,甚至也有机缘跟一些老师进行了探讨,但是你总是还感觉到你还没入到里面去。
这个感觉实际上是对的,这不是个错觉。许多的东西靠我们的熏习,而且是熏习了挺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还在门外。这个感觉并非是假象,是真实的。
当然有一些人他会觉得读一遍《道德经》,他就懂《道德经》了。中国现在网络上讲《道德经》的人特别多,都是那些读了一段时间,或者读了几年时间,然后就觉得他懂《道德经》了,他可以来传道了,或者他可以来讲讲他的《道德经》的理解了。
但是事实上这些讲《道德经》的人,我接触得很多,然后我也留心他们讲的东西。很多东西也是人云亦云,也就是说它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要么他就是自己发明的,但是自己发明的东西又经不起推敲。
也就是他觉得他自己有领悟,但是这些领悟并不经得起推敲。所以到底是他入了《道德经》还是没入呢?那么要求严格一点的来说,它实际上还是没入。
我们作为一个成人,你有着几十年的生活阅历,你拿起一本《道德经》来翻开某一个章节,某一个章节的某句话,你很有感悟,跟它很相应,这没有问题,这个是自然的。
这并不意味着你懂《道德经》了,对吧?只是说《道德经》有一些东西跟你之间是相应的。真正你想要懂《道德经》,要走进《道德经》,还不是那么简单的一种现象。
所以事实上挡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它是一个无门之门,看起来没有门,但是实际上是个门;看起来自己好像进去了,但是你自己诚实一点的话,你会发现你还在外面;看起来你是进去了,你很懂了,但是你要是碰到高手交流一下,你就发现你还在外面。
《道德经》很玄妙。为什么会是这种状况?因为《道德经》不是讲普通的人们的思想,不是讲一般的人生道理。《道德经》讲的是道,讲的是我们现在的一般的意识状态之上的那个状态、那个人生境界。
所以,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变化,如果我们的思想境界没有突破,你要理解《道德经》是有很大的限制的,或者是有很大的阻碍的。所以即使我在上海讲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人们进去的可能性还是并不多。
在了解了很多人的情况之后,我开始回忆起我自己以前的一个学习方式,并且用它来作为一个推行的方式,推行大家用这种方式来进入《道德经》。
阅读、听课、思考,这是我们一般的常规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个更加基本的学习方式,那就是诵读。不是阅读,阅读是带有理解性的。诵读呢?不带理解。
诵读就是你拿起书来,从头到底的读,只要你认识字,就把它读下来。中间不管理解,中间不要停顿,中间不需要思考,你也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从头到底一遍又一遍的读。
诵读法门非常的简单,缘起于蒙学,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几千年前的这种教育,它都是从读诵,或者我们现在叫诵读开始的。
小孩子只要认字了,甚至还没有认字,老师就这么教了,他记得这个音他就开始一遍一遍的跟着重复,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所以它其实是最原始的学习方法,是适用于没有文化基础的、童蒙状态的孩子的学习方法。但是以我细心的体会以及实践的结果,我知道这个方法它不仅仅是适合孩子的,而且是适合我们进入任何高明的、高深的经典的方法,而且是一条捷径。
因为什么?因为实际上我们的理解是由程度受限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一样东西,我们是凭着我们自己已经累积的知识、文化背景、人生阅历等等来进行的。你的累积不够,你的理解就会有问题。
而且理解还需要思维的力量,你的思维如果没有经过训练,你很多的理解仍然有问题。比如说逻辑性的训练,要逻辑的自洽,所以有很多人理解问题是没有逻辑的,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那个问题是那样理解,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相关的,但是你把它们弄成两个不相关的问题了,所以这样就不行了,所以我们要有严格的思维逻辑。
而要命的是,即使你思维能力很强,你或许也累积了很多的知识,比如学者,学者可能专门干这个事了,但是他们理解出来的《道德经》又怎样呢?仍然是受限的,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境界还是受局限,他们要真正的入到《道德经》里面去,它还是有障碍。我只是拿了一个实际上是后天的,或者说我们后世的普通的学习方式的最极端的顶级的学习者或者是研究者、学者来做的例子,他们都没有办法。
而恰恰相反,诵读法,适合于童蒙的诵读法,却是一个非常殊胜的走进《道德经》的方法。为什么?
一是它没有要求,没有知识要求,没有思维要求,要求的只是你简简单单地、恭恭敬敬地、平心静气地、从头到底地读,不停地读下去,一天三遍,一小时。
一般二十分钟就可以读完一遍,也不需要太多长年累月,我告诉你,如果你一天三遍,十个月或十一个月,基本上你就可以读到一千遍,你那个基础就相当好了。
这个基础好在什么地方?当你在两三百遍的时候,你不要记忆,你就开始记忆了;当你读到五六百遍的时候,你基本上全文都能记忆了。我这个说的是成年人,年纪大了的人,五六百遍、七八百遍全部都能背了。要是孩子,那就更不得了,五十遍就能背了。十岁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三十遍五十遍全部都能背。他们没有记忆的要求,他自己只要读上五十遍就能背诵。
你要知道能够背诵一部经典,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思考它的时候,你能够把前后的所有的相关的东西都一起来思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它们的自洽性,它们的这种密切的联系,你会在思考的同时都照顾到了。
这就是为什么对一部经典的熟悉程度可以影响你对这部经典的理解。因为你非常熟悉,所以就像电脑,随时打一个关键词,所有的东西都出来了。你可以一起整体地思考,而不会捉襟见肘,不会抓了这边丢了那边,这边得出一个结论,结果跟那边是矛盾的。
这个还是一个非常浅表的理由,是说诵读法它有非常殊胜的地方,能够非常熟悉经文,能够背诵经文,能够一起来思维经文。
诵读法还有更加高深的、高妙的地方,诵读的目标其实并不在于熟悉经文和背诵经文,你要把这个目的放弃,你要只记得从头到底的读,就这么单纯地读。
而且我给出了“四到”的诵读法,也就是眼到——就是看到,看着文字;口到——就是把它读出来;耳到——就是自己能听见;心到——就是专注在此。
如果你能够按照“四到”的诵读法,那个背诵出来的、熟悉经文等等这些东西,它还都只是副产品。你可以得到的最大的利益就是你的意识干净了,你有觉知了。(未完待续……)
附:“四到法”介绍。
除了“四到法”,你不可能真懂《道德经》诵读《道德经》遍,我发现了这个秘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