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漫谈道德经14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1/19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http://m.dzwww.com/d/news/16476494.html

人生的好运,都来源于平日的积累

《易经》:懂得修养学识和德行,才有时来运转的好运。

一:有这样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一个人当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经过长久的沉淀和积累,具备一定的条件之后,遇到合适的机会才能发挥自我的才能。

否则,只能眼看着别人抓住机会,而自己只能一次次的错过时运的降临。

古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池塘积水防秋旱,田地深耕土养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雨水充足,池塘必须积满水,以防被秋天干旱。耕田地的时候只要深耕就能丰收,也可以养活一家人。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时代,蓄水是关键,农作物离不开水,另外,还需要自己的深耕细作,才有好的收成。

在古代,水利设施不足,大多数种地都靠池塘去蓄水,才能关键时刻发挥池塘的作用。

这就如同自己的人生,必须要做好足够的准备,并且对于人生精耕细作,用最好的德行修养自己的人生,最终才能迎来时运的转变。

《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凡事物极必反,事物到达一定极点的时候,就会往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很多人身处苦难的时候,总以为能够触底反弹,但是殊不知,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即便是运气和机会摆在你的面前,你也把握不了,只会让人生越来越糟糕。

只有在平时的时候,克制自己一些,有计划的去积攒财物,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能力,抓住时运的转变机会。

二:《易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九二:用大车装载东西,具有明明确的目的地,就不会有灾祸。

《象传》之中说:用大车装载东西,物品放在车里,是不会丢失的。

“九二”是属于阳刚有才能的位置,在下卦的中,不会过分,又与上卦六五相应,象征得到信任。

就好像装载在大车之中,无论前往什么地方,都不会有损失,也没有灾祸。

既不会在灾年忍饥挨饿,也不会在丰收之年无端浪费。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意识有计划的积累自己的德行与财物,才能确保自己的事业稳步前行,抓住良好的机会。

人生在于自我运营和修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才会塑造良好的人生,而智慧的体现,也藏在平时的点滴之中。

就好像一个人,不懂得平时节俭,一味的浪费,当事情来临的时候,任何抵御风险能力都没有,更别提把握住机会,这样的人生必然有糟糕的结局。

三:唐朝著名的诗人陈子昂,老家是在梓州射洪,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射洪县。

在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到了长安,由于父母平时对他娇惯,十几岁的时候也不喜欢读书,整天就是游玩,浪费时间。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子昂逐渐的长大了,父母发现他的儿子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特别为他的前途担心。希望他能改掉身上的恶习,全身心的去增长自己的知识。

但是陈子昂游荡惯了,听不进去这些话。

有一天他无意之间经过一家私塾,听到里面的私塾先生说:“一个人能否享有荣誉或者蒙受耻辱,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品德。

如果不懂得修养品德,自然会蒙受耻辱,放任自己的行为举止傲慢,身上有着不好的德行,也就无法得到别人的尊敬。

要想成为君子,就要让自己博学多才,要用学来的道理,对自己进行检点,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有成功的人,都是下过苦功夫的。自己不下功夫,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幼稚可笑。”

陈子昂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马上跑回家,从此开始把自己关在屋里面反思。和之前的朋友断绝来往,从此书不离手,刻苦的学习,最终才有所成就。

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的反省,修养自己的德行,积累自己的才能和见识,一步步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才能有所成就。

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只会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糟糕,不但毫无成就,还会因为自己的好高骛远让自己招致问题。

所以一个懂得的平时积累德行,修养身心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赢家。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机会一举成名,这就是厚积薄发的一个道理。

断恶修善,福自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对圣人抛弃一切害人的知识,绝不害人,那受益的是谁呢?是老百姓。古时候善于治国的国王或侯王,都是修道修德的,他们抛弃了害人的知识。对外不打仗,老百姓日子就安稳。对内一心为人民谋福利,百姓生活就会富足。所以圣人抛弃了害人知识。老百姓必定受益。

同样一个集团或公司的领头人,抛弃了害人知识,对外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对社会有利的企业一定会得到大众支持的。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兴旺发达。对内为员工谋福利,员工也支持自己的企业。企业好了,受益也是员工和家庭。

同样一个家庭也如此,家长抛弃害人知识,与邻居关系和睦,给孩子创造一个友好的生活生活环境,孩子在外能感受到邻居们的热情,在家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最终孩子也受益。《道德经》在本课讲了戒掉害人知识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对害人终害己也是深有感触的,所以断恶就是最大的善!

什么是圣人?什么是贤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对圣人抛弃一切害人的知识,人民百倍有利。“绝圣弃智”并不是说要抛弃一切知识,而是抛弃一切害人的知识。古时候善于治国的侯王和大臣,都是修道修德的人。他们抛弃了一切害人的知识,时刻想着减轻人民的负担,灾难来了站在前面保护人民,那人民当然就受益。这就是圣人。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对仁慈的人要抛弃义气,这样人民就恢复了孝敬和慈善。绝对仁慈就是要对所有人讲仁爱,抛弃义气,不能只顾自己的小团体。哥们义气只是局限在少数人中,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说到底还是为了私利,对广大人民是爱不起来的。抛弃义气,才能爱所有人。如果天下的人都讲仁爱,那么彼此之间就能做到孝敬和慈善。不仅是爱自己的亲人,也爱天下所有人。绝对仁慈的人就是贤人。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有绝技的人抛弃个人利益,那么盗贼就不存在了。有绝技的人就是专业技术人员。现在的行业五花八门,各个行业都有高精尖的技术。如果有专业技术的人,都抛弃个人利益,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并且帮成功了,那谁还愿意去偷去抢呢?那盗贼就不存在了。绝巧弃利的人也是贤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老子在这一课提出,总有一天,大道要在天下推行,也就是要以道莅天下,大家都来修道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推行大道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也就是大道刚开始推行时,人民很喜欢走捷径,因为人道的核心就是为自己,有私心,有欲望,追求又很多,都想不修则已,修就来个一步登天。

几十年修道修德的实践证明了老子的预言,我们刚开始修道修德,都带有很多个人追求,想一下子把道搞明白,想尽快把《道德经》理解透彻,想解决各种个人问题等等。几十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发现修道修德没有捷径可走,因为修道修德的根本不是仅仅懂得了《道德经》的表面意思,而在于按照《道德经》的要求改本性,要把本性中那些违反《道德经》、违反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转变过来,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只能靠自己按照《道德经》的要求去一步步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本性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人道劣根性,然后把它一一纠正过来。这谈何容易!俗话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要想按照《道德经》的要求撼动和转变本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例如《道德经》要求我们要把有为变成无为,把主观变得更客观,但是人习惯了有为,习惯了主观,主观自我就像一个笼子,牢牢把自己套住了,要想解开这个套子,非常难。归根到底,还是私心欲望在作祟,把自己看重了,怎么可能走出主观自我的小圈子呢?但是走不出来,就始终在人道里打转转,道性就无法提升,这就是修道修德的艰巨性,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掺不得半点假。但这同时也是修道修德的魅力所在,只有在艰难的努力中把本性改得逐渐符合道性了,才会真正理解《道德经》的精神实质,才能获得人生的大解放、大自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既然选择了这条人生之路,就要坚持走到底,不管付出什么努力,都是值得的。

稻谷受辱,人要知恩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道生万物,靠什么来延续呢?就是靠德来延续,所谓常德,就是这种德是常见的,也是常存的,万物都需要靠这些常德来延续。《道德经》在这一课讲了三种常德,这就是人畜的延续方式,物质的延续方式,以及食物链的延续方式。

其中第三种常德,讲食物链是万物互相依赖生存的一种德,它是怎么延续的呢?这就是知其荣,我们知道市场要繁荣,那就要守其辱,所谓守其耻辱,就是为天下谷,那就是天下的稻谷,这里以大家都常见的主食稻谷来说明问题。人类市场的繁荣,是因为五谷丰收了,都拿到市场上去交易,五谷守其耻辱,从而繁荣起来的。

五谷怎么守其耻辱呢?以稻谷为例,我们在吃稻谷之前,要把它的皮剥了一层又一层,它是不是受辱了呢?其它食物在被吃之前也要受辱,家禽鱼类要忍受被宰杀的痛苦,蔬菜瓜果也要被剥皮去根受辱,但是受辱最深的就是天下的稻谷,因为稻谷去了外层的糠之后,人们还要继续剥它的皮,由于人们喜欢吃白米,认为越白越好,所以稻谷就要被一层又一层地剥皮,它的受辱就最深。《道德经》在这里以稻谷为例,告诉我们,人类的市场是靠食物链上的其它动植物受辱而繁荣起来的,这就是食物链的延续方式。

为天下谷,天下的稻谷,常德乃足,稻谷丰收了,这是一种富足的德。我们知道市场的繁荣,靠的是其它动植物受辱来实现的。民以食为天,五谷丰收,生活就富裕了,这当然是一种富足的德。人吃饱了,就无忧无虑,安居乐业。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就是这种市场的繁荣,以及生活的富足,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也不能任意挥霍,要想保持食物链的延续和生活的富足,需要用常德来延续。这种富足的德是什么?就是要复归于朴,最后还是要归根于朴实。也就是说,虽然市场繁荣兴旺,百姓生活富足了,但不能大手大脚地挥霍浪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果实,不能无视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保持食物链的长期延续,为了子孙后代长远的生存发展,我们必须要保持勤俭节约的朴实作风,过俭朴的生活,也就是要珍惜和节约使用宝贵的大自然资源,自觉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给其它物种也留出生存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万物的互相依存关系不被破坏,食物链才能长期延续下去。换位思考,彼此包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的反面,都是按大道而运动的。人道是自私自利,争强好胜,道就是大公无私,处下不争。

我们为人处事离不开和别人合作或者是打交道,而大多数人往往是单向思维模式,优先权衡自己的利与弊,积极争取自己获利,很少顾及对方,这也是合作不愉快的原因。如果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为对方的需求和利益着想,就会彼此包容,合作融洽。

比如前不久,我们检测行业因为新标准的实施,进行了系统升级,刚运行的第一天,新系统后台软件设计存在小缺陷,导致业务办得慢,有的一时还办不成。向上反馈和等待解决问题需要时间,我们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客户,让客户自行决定是耐心等待,还是另做安排。结果到了下午,有一个客户平静地问他的业务什么时候能办好,因为他预计不会很久,所以中午没回去吃午饭,现在都饿了。一听他还没吃午饭,大家都赶紧给他凑点吃的并表达歉意。这个客户能够理解我们的状况,他很宽容,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和抱怨,我们也理解客户的焦急,尽快地协调。

这件事虽然不大,但是客户的包容也颇让我们感动。如果这个客户急躁,抱怨我们,我们也必须承受,但是会影响到双方的心情,让大家都不愉快。因此当我们遇到事情并非与己所愿的时候,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会减少很多的烦恼和纠纷。

《道德经》:弱者,道之用

“弱者,道之用”任何弱小的事物,都是大道的运用。人往高处走,凡事喜欢争个第一,喜欢居于众人之上。但自然规律是波浪式前进的,人到了顶端,无法提高了,只能走下坡路。所以高高在上其实是很危险的。

我们也常说“水往低处流”,低洼潮湿之处,人人不喜欢的地方往往都有水的存在。《道德经》指出低洼潮湿之处也是宝藏积蓄之处,就是通过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人要学习处下、处弱,只有放低姿态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高高在上得到的权利、地位都是暂时的、有限的,而处下处弱得到的是道的能量以及众人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要以有限的人生,尽可能的学习人家的智慧,获得道的能量,才算没有白白浪费人生的大好时光!

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我们人道看人,一般只能看到表面,无法更深一步去看,无法准确地了解人。这里的人,不只是指别人,也包括我们自己。试问自己,我们对自己了解多少?我们又对自己能掌握、控制多少呢?

老子在这一课说,有智慧的人,看人、知人,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深入去知道别人的心、本性,再去帮助他(知人者智)。这个知人的智慧从那里来呢?不是靠读书拿文凭,也不必考学士。而是静下心来修道修德,把私心欲望逐渐去除,内心保持清静,自然开智。古人说: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

看人,不能只看别人,更重要的是要会看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天地之大,宇宙之奥妙,显出我们人类小得可怜;对于自己,我们被主观自我所限制,蒙蔽了心智,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

在人道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家庭关系,读书考试,工作场所等。从小到大,我们的思维和观念是争取领先和保持必胜的心态,凡事要胜过别人,以显示自己能力过人(胜人者有力)。能力强不是坏事,可是如果以这种强能力去干坏事搞破坏,那就有害无益。

我们人道的好强必胜的心态和作风,不符合《道德经》的要求,修道修德的我们,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争强好胜,道和德都无法提升。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老子说,能够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自胜者强)。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有力的人。

老子在这一课还提醒我们要知足,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知足者富)。常言道:知足常乐。知足的人,虽然没有很多物质财富,但内心是富有的。相反的,贪欲的人虽拥有很多财富,但内心是贫穷的(古人说: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修道修德的我们,要管好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同时,减少私心欲望,知足地过日子。修行的过程,必定会有人道的干扰,比如在工作场所的勾心斗角,你争我夺。这时候,我们应该学习老子在这一课所讲的"强行者有志",去面对这些人道的局面,强迫控制自己,不随波逐流,要有落实《道德经》要求的坚定立场,具备按照《道德经》标准来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随着别人走而掉入人道的是是非非。我们要时时用《道德经》来观照自己的思维和言行,及时把自己人道错误的思维和行为改正过来。课文小总结:修道修德的道路是寂寞和孤独的,是靠自己的信心和坚持不懈地去走,探索和进步。我们不可凭一时兴趣而学人家听听课和背背经,而要持之以恒地修和做。老子在课文最后提醒我们,修道修德要长期下功夫,坚持不懈(不失其所者久)。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愿大家好好修行,在修道修德道路上有所成就。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7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