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智慧解读是非由于多开口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4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最美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这是“道”的至高境界,看似没有味道,其实却包含了一切味道。做人应该含蓄内敛,少说话是有道者的普遍特征。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沾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老子说“大音稀声”,这两位东西方高人真是殊途同归。它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陶觉说:“出于身当言者,缓颊而陈;不当言者,卷舌而退。”就是说一个懂得讲究说话艺术的人,一定是一个懂得如何做人的人。所以说,人不可无缄口之铭!在各种场合,能言善道的人,似乎拥有一件强有力的武器,占尽一切便宜。但是,成功的人,并非因为那一张嘴巴而成功。正如俗语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很多人的失败,往往又是因为那张不能控制的嘴巴。事实上,上天赐给你说话的能力,但没教你说话的技巧。能说话和会说话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前者是上天特别的照顾,而后者要靠后天的努力才可得到。话说得太多意味着思路不清和信心不足。一个思路不清晰的人,很难让人信任。连自己的事情还没搞懂,如何帮助人家去做好事情?如果思路是清晰的,但话太多,表明这个人信心不足,其中信心不足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说的东西不像他所描述的那样好,他想尽力让人相信他的谎言。一个说话随便的人,往往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我们绝对要少说话,尤其当有比我们有经验的人在时。因为如果说多了,便是不打自招地露出了自己的弱点,也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和经验的机会。说话要说得少而且说得好。因此,在我们人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而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没有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不幸的。我们常因说话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少说话的人就能静静地思索,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说话不容易,然而语言又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要能达到双方沟通的效果,说话就必须有要领,否则就会有“做人难,难做人”之苦。那么,应该如何说话呢?(1)言必契理。有的人见到老农老圃,就说如何种植稻谷菜蔬;见到商人,就说出一套生意经;见到工人,就说各种工巧技艺。这表示其说话能契合听者之意。契机固然必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言论能够合理,也就是契合道理。(2)言可承领。这是说所有的言论,要让别人能接纳领受。如何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言论呢?这就是要多说好话,不要吝于赞美。此外,即使说好话也要能适时适地,简单明了,让人生起欢喜心,而接受我们的美言。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承意领受,岂不可惜!(3)言则信用。言而无信,如何立身?所以,说话要有信用。我们一生说话童叟无欺,不虚伪,能让人相信我们的言论,其人格必为人所肯定。(4)言无可认。这是说我们所说的话要圆融,面面俱到,令人无懈可击。要慎言,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而随意发言,让人有讥讽的口实。什么话可以让大家接受、欢喜而不讥评呢?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言论,则能不为人所讥讽。不管一个人说得多好,你要记住:当他说得多的时候,终究会说出蠢话来。所以,一个人最可贵的才能是:管住自己的嘴巴,在用一个词就能说清楚的地方绝对不用两个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8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