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一章前边也讲了一些,“天下之至柔”,“至柔”是什么?你看,老子在四十五章讲“大巧”、“大辩”,“大辩”是至明,“大巧”是至妙,现在出来了个“至柔”,还有一个“道冲”是“至虚”。你要记住,老子描述“道”就用“四至”:至柔、至妙、至虚、至明。这四种“道”的属性,实际上跟前面讲的本体本性的几种属性一样。你看,棉花柔不柔?棉花比衣帽鞋袜柔,但棉花还没有水柔。你看,棉花经过纺线、织布、裁剪、缝纫变成衣帽鞋袜,衣帽鞋袜就比棉花坚硬得多了。注意!这里面有个很深的道理,你只要一作业、一造业,就把至柔的东西越变越不柔了,越来越坚硬了,一直变到钢筋水泥,就是这个道理。宇宙本体是真空的,层层极化,一直到出现物质世界的物质态,这都是层层作业造业的极化所形成的。从棉花的柔到衣帽鞋袜柔性减弱的过程,都是因纺线、织布、裁剪、缝纫的作业过程所导致的。以这个浅显的例子你就知道,你只要造业,就把至柔变得越来越坚硬刚强了,就会给你展现出造业的果报来。世界的本源是真空绝对的纯信息态,亦即没有信息结构的信息态。真空绝对的一无所有变成了信息结构的信息态,也就是太极所代表的隐极性的非极性态,然后再变到显极性的能量态和物质态,我们就在显极性的物质态的世界中。你看,我们这样的世界就是从至柔变到至刚的,这就叫演化过程。佛法上就叫三细六粗的过程,老子就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如来说,色是坚固妄想造成的,至柔的真空因造业成了坚硬的物质世界。现在要回归,回归就是从至刚变成至柔。李玉东老人的自述里面说,他由刚变柔了。他得出了个结论,他说老师就是有办法,把他改变了,把灵山的人都改变了。你(指一人)改变了没有?(答:至柔。)至柔远没达到,但是比拿凶器打人的时候柔得多了。一个人什么时候能回归到至柔,那可是你修道达到的正果。能每天修习着稍微柔一点,这就是《大学》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一个人修道、悟道、证道必须要把心态转好,心态转好的标志体现在哪里?其中一个指标就是心地柔和。从转心态开始,一直到心态至柔,这就是回归本体本源的目标和果位。为什么还要回归到至柔呢?因为至柔是“道”的属性,悟道、证道、得道、成道就必须要达到至柔。“天下之至柔”,最柔的是什么?只有一个东西是至柔的,那就是真空。我们刚才说棉花柔,柔不过水。你看,老子用有形的东西来表达至柔的时候,经常以水为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水在有形的东西里面的确是至柔的、最柔的。但水没有空气柔,空气还没有虚空柔。老子为什么没有用空气和虚空呢?因为空气和虚空在人们的感官中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在有形有相的物体中水是最柔的了。虚空也不是“至柔”,因为还有真空。真空是非有非空,你有形有状的有和无形无状的空,都是真空中的所现物。也就是说,都是真空的相,所以你的眼睛就能看到物质的形体和虚空的无形无状之相。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知道真空就是老子说的“至柔”。你看,虚空虽然比水柔,那是你眼根上的相,叫个无色相,但那还是你眼睛所见的相,何况你见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有色相呢?所以,万物的有色相和虚空的无色相,都是显现在你眼根门头的相,叫相都不是“至柔”。“至柔”的就是不显现的真空,只有真空才能称得上“至柔”。那现在你看,你眼根上显现的色空相都不是“至柔”,那一定有眼根上不显现的“至柔”的真空相,佛法上就叫“实相”。实相是什么相?佛陀讲,“实相无相”,无相的实相就叫真空相。那我问你,你眼根上的真空在哪里?(答:见性。)唉哟!真不容易!你能知道眼根的真空就是你的见性,这你已经跟颜渊和曾参并肩了。真的能理解这个道理,老子一定暗自高兴。把这个道理加深,你未来一定能和观音同班、文殊同座。你看老子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刚才说你眼根所见的色相,就是你“至柔”的见性中所现的“至坚”。为什么“至柔”的见性驰骋于天下“至坚”的万物相中呢?因为你眼根所现的有色无色相都是见性循业所现之物之相,犹如棉花纤维中造业现出了衣帽鞋袜的相,衣帽鞋袜的相还是棉花纤维本身。不是棉花纤维穿过衣帽鞋袜,而是衣帽鞋袜是棉花纤维所成,二者无二无别,只是一个,这就是老子说的“无有入无间”的道理。把棉花纤维比作“无有”,棉花纤维“驰骋”于一切衣帽鞋袜中,无间断,无分隔。同理,“天下之至坚”的万事万物(喻衣帽鞋袜)都是不显现的“天下之至柔”的真空本性(喻棉花)循业所成的显现相,显现的相和不显现的真空见性无二无别,只是一个。所以,老子就叫“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老子的这一段话讲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就是说,我们六根门头一切有相的“至坚”和真空的六根性都是同体同源、同时同座。这只有像老子这样的大圣者才有这样的认识,你明白了,的确令你赞叹不已。这几句话你还不能依文解义,不是“至柔”的“道”穿过“至坚”的万物相,而是“至坚”的万物相原本就是“至柔”的道所成,犹如镜像原本就是镜体所现,它跟镜体无二无别、只是一个。不明白这个道理,你就理解成棉花纤维穿过衣帽鞋袜,这样的表达就成了二相了,不是究竟一相,也不是“不二法门”,那你永远就在二相对待中迷惑不解。不是“至坚”装在“至柔”中,犹如不是冰、霜、雨、露装在水分子中,而是冰、霜、雨、露皆是水分子所成。不是冰霜雨露所比喻的“至坚”相装在水所比喻的“至柔”真空相中,而是一切“至坚”相不离“至柔”的真空体性,而且还是“至柔”的真空体性本身。你要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无有入无间”。“无有入无间”,就是指显现的万物“至坚”相和不显现的真空“至柔”的本性,二者无二无别,只是一个。……“驰骋天下之至坚”,什么叫“至坚”?柔跟坚是一对,“至坚”就是至刚,就代表一切显现的相,那“至柔”当然就是不显现的本体本性了。“至柔”的真空本体在哪里?就是“至坚”的显现相用。这不就是《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吗?这也是《楞严》讲的“性现量真空、性空真现量”的道理。一切“至坚”都是显现的现量,这些“至坚”的现量就显现在不显现的真空见性中,所以就叫“性现量”。真空见性中所现的有色无色的现量,不但不离真空的见性,而且还是真空见性本身,这就叫“性现量真空”。明白这个道理,不就是“至柔”的体性驰骋天下“至坚”的相用吗?佛法上就叫体相用不二。达到体相用不二了,这不就是“无有入无间”吗?!“无有”的“至柔”和“至坚”的万物体相用不二,这就是“无有入无间”的道理。你要好好体悟老子“无有入无间”的大智慧。“无有入无间”正表达的是不二法门,也表达的是显现与不显现只是一个的道理。不显现的本体本性在哪里呢?就是一切显现的天下万物。天下万物只是两物,一物是有相,一物是无相。你六根门头不就是有相跟无相吗?你的有相跟无相都是你真空绝对的不显现的六根性本身,六根性就是真空本性,所以真空本性“驰骋天下之至坚”。体性在哪里呢?就是一切相用!你要问相用是什么,相用就是体性本身。一切圣者都在阐述宇宙万物的不二之理,明心见性就是要在“至坚”的万物中见到“至柔”的本体本性,因为二者原本只是一个,你见显现的万物相直下就见不显现的真空本性。达到这一点,就叫明心见性,就叫悟道、证道。再进一步,得成于忍,达成三昧,那这就叫大彻大悟,转凡成圣。你看,老子这些话都是证道的人所发现的精深规律。所以,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圣人。圣人都要给你讲,一切显现的相跟不显现的体性原本只是一个。只是众生迷惑颠倒,无量劫来见相著相,不见体性,故不能悟道证道。老子是圣者,他的《道德经》就是从不同角度反复要给你讲明,显现的宇宙万物相不离不显现的真空本性,而且即是不显现的真空本性本身。也就是说,“至坚”不但不离于“至柔”,而且还是“至柔”本身,这不就“驰骋天下之至坚”了吗?“驰骋天下”就是无处不在处处在之意。不显现的体性在一切显现的相用中无时无处不在,因为它们只是同一个本体本源本根本性故。你看(举教鞭),这个是不是显现的?刚不刚?(答:刚。)这个就是不锈钢做的,做了个教鞭是相。那用是什么?就是给你指图案、指黑板,这不是用吗?!所以,你见到六根门头不管是有相无相,只要是显现在六根门头的相,它都是你的根性本身。所以,你的见性驰骋于有色无色中,有色无色都是见性驰骋其中,这是老子的一种比喻。实际上,你的有色无色就是见性本身,见性周遍,你的有色无色不能脱离周遍的见性,不但不能脱离周遍的见性,而且还是见性本身,所以就叫“驰骋天下之至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