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一、不出户,知天下。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这或许是一种古人的理想状态。毕竟以前信息闭塞,想要知道的信息很难获知。古代君王,是通过一层层往上递折子才能略知一点地方上的事情。而这路上肯定又会耽搁很久的时间,所以当皇帝获悉的时候,事件都已过去最佳新闻时间了。虽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跟诸葛亮一样做到心中有韬略,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人在信息不灵通的时候,这种特异功能就非常稀缺。就跟电视剧《琅琊榜》里面琅琊阁一样,利用信息差做天下生意,建立自己的信息网。至今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发展出来的商业模式依然大有市场。以前是国内倒爷,现在是国际倒爷,都是倒来倒去,利用这种地域和信息上的不对称来发财。我们放在古代视角来看,想要知天下体现的是一种至高的谋略。所谓谋略就是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加工,预测,判决,而这凭的就是对道的把握。符不符合常情,符不符合人心向背,这才是一个好的谋略师所要掌握的东西。是透过现象、表象的东西看到无的东西。但是现在,我们听过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你不出去看看的时候,你就会困囿在你当下的生活中,以为你看见的就是整个世界。这就是一种井底之蛙。所以我们也听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只能看到前人总结出来的世界,读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书籍,也能够大概知道每个行业的情况。但是书里的世界都只是作者眼中的一部分世界,只有自己亲自去看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想要真正看见天下,读懂世界,也只有靠自己的眼睛,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去发现了。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走得越远,所见越多,也就越能知道自己的浅薄无知,世界那么大,而自己不过只是沧海一粟,所见不过是一隅之见。看清了出去看世界的本质,有的人选择积极态度,以奋进者的姿态,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多一点对世界的认知;而有的人选择消极态度,既然穷极一生也不会有多大的认识,于是干脆躺平,以悲观者的态度,得过且过。所以,远行到底有没有价值?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喜欢旅行了,出去外面景区名胜之地,这样算认识世界吗?不过只是当地生活的一个过客,吃喝玩乐购以后,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继续当下的日子。于是,很多人,一边向往远方,一边又难以割舍当下安逸物质充裕的生活。旅行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所谓的见天地,见世界,如果不用心去看,不被路过的景色打动,改变自己的人生认知,这样的远行不过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生活逃离。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我们很多人都向往那种天才降临、不劳而获的特异功能。所以在中国神仙、奇幻、仙侠剧中,动动手指,吹吹口气,念念咒语,就能开天眼、通神灵、心想事成,什么都能办成,也就是不为而成。这样的人就是神仙吧。而过多充斥着这种异想天开的神迹,就很容易落入眼高手低的地步。而我们再看西方人,他们少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就特别能够做出行动,开始干就行了。没有一些不为而成的痴心妄想,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勤于动手,往往成事更多。清姐看世界步履不停,思想无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