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老子不难易解道德经第二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16

观徼章相对论(美善之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闻(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人都执着什么是“美”,这样就不美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执着什么是“善”,这样就不善了。

故有无相生:“有”和“无”两者相互伴成而生,

难易相成:“难”和“易”两者相互伴成构成,

长短相形:“长”和“短”两者相互伴成而现,

高下相倾:“高”和“下”两者相互伴成依倚,

音闻(声)相和:“音”和“声”两者相互成为和合,

前后相随:“前”和“后”两者相互成为随从。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能贯通天、地、人的圣人了然于心,能用“无为”来处事,

行不言之教:能用“无言”来行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就这样离不开生命之源的道而生长着。

生而不有:“道”生育了它,但不占有它;

为而不恃:“道”长养了它,但不依恃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完成了,却不居功;就因不居功,生育永远不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有无是相待而生的;没有难,就没有易,难易是相待而成的;没有长,就没有短,长短是相待而显的;没有高,就没有下,高下是相待而倾倚的;没有音,就没有声,音声是相待而产生和谐的;没有前,就没有后,前后是相待而形成顺序的。因此圣人作事,能体天合道、顺应自然、崇高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并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泯没。

假使为了表现美好的形象,就一再去虚伪的巧扮,像这种行为,难道还能算是美好吗?

如果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才去做善事,那么这种行为还能算是行善吗?

因此,凡是没有“有”的感觉,就没有“无”的感觉,因为“有”与“无”是相对的。

没有“困难”的感觉,就没有“容易”的感觉,所以困难与容易也是相对的。

没有“长”的名称,就没有“短”的名称,所以长与短也是相对的。

没有“高”的名称,就没有“下”的名称,所以高与下也是相对的。

没有“小声”的分别,就没有“大声”的分别,所以小声与大声也是相对的。

没有“前方”的分别,就没有“后方”的分别,因此前方与后方也是相对的。

所以圣人知道以上这些相对的问题之后,为了要超越褒奖与烦恼的包袱,他就会以无为的心去处事,这样就不会感到困扰。因此,他对人民的教化,就不喜欢以辩论的语气去实行。他会学着天地培养万物一般,不辞辛劳,而且不自傲,更不视为己有一样的无为。

因此圣人以天地之德为榜样,做了许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许多事情后还是感到自己跟没有做一样,因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像他这样宽容大量的涵养,连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缘,反而他的功德更是万古流芳啊!

恭闻大道之妙,不无不有,不色不空,物物全彰,人人本惧,乃天地未始至大象,干坤未立之祖根也。不属思求,非从言会。学道之人,果能离分别,绝名相,归道德于身。以无为而应物,不起美恶之想,不生有无之见,不设难易之谋,不有长短之争,不行高下相倾之事,不作声音顺逆之为。或治国、或齐家、或修身、绝无支离缠绕之弊,除却牵强傲忤之心。此等所为,则万有之实理,未尝不真也。到此天地,虽不以道德自居自有,道德之功力终身不去矣!

此章云是太上,伐妄归真之旨,教天下之人,观徼而入妙之义。

(注:编著为郑尧章院长。我只是个小小的搬运工,负责把书上的内容搬上来,方便大家一起学习进步。重点:不是原创!不是原创!不是原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