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02轻松读懂道德经第二章下有无相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16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8/4350711.html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通读全篇,可以看出,本章前后文形成三层递进逻辑关系,也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三重模式。

1、社会约定俗成的固有思维习惯,也可以称为大众模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善之为善。

这里的天下是泛指,小到一个部落、一个乡村或地区,大到一个诸侯国乃至天下。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并按照这个固有的标准去为美。天下人都知道善之为善,并按照这个善的规范去行善。

这里的“美”‘善’是特指,是主观的、局限性的,言下之意,这个“美”‘善’是人为约定的,是特定条件下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天下人都知道西施很美,就是生病的样子,皱眉、捧心的动作,在东施看来都是美的,所以就按照这个“美”的样子去效仿,于是也就有了东施效颦的故事。

生活中,人们总是按照带有标牌的路线,前行,而忽略了更多的路径。

由此造成的思维观念思维定式,就是或对或错、或是或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

还有一种理解:

天下人都都按照一个标准、观念来认识世界,指导生活,那就“不美”了。这其实就是不要把美单极化、一元化。因为美的标准既多种多样,又会随着时间、地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善也是如此。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逻辑思维同上。

这里的“善”也是特指:带有主观的立场和个人目的,为善,有强行而为,并非出于自然本心而为。

天下人都知道外婆是善良的,于是狼也装作外婆的样子。天下人都知道热心助人、扶危济困是善事,于是很多人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媒介、宣传自己所做的慈善、光彩。

更有鲁迅笔下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假善人。

老子对待“美之为美“善之为善””的态度是什么?斯恶已,斯不善已。

如果人们把不符合约定的、固有的美的标准的,称之为丑、这本身或许就是“恶”了,恶,这里指不是好事情。善,同样如此。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认识这个世界?请看二元认识论模式。

2、阴阳合一的辩证思维,即通常所说的二元认识论。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还可以举多组例子,阴阳生化,表里一致,兴衰交替,得失相伏,祸福相倚,其余如强弱、轻重、进退、明暗等,莫不如此。

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从社会的角度定性分析,也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认识,既可以存在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也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恒也。

这种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是永恒的、普遍的。

对待生活中善恶美丑,正确的态度是:除了要客观分析其差异,更要认识其存在产的根源,求同存异,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

3、法自然圣人天道模式

基于以上对社会现象二元论的认识,老子提出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治世观和政治主张。

接着,老子阐明了“无为之事”“不言之教”的要义和做法。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就是本书所说的自然天道,也是圣人之道的概括和后文“玄德”的内涵。

因此,有道的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效法天地一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加自己的主观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其功。

正由于效法天道,不居功,不依仗,不占有,也就不会失去。

向圣人学智慧

面对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普通人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不言”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不言”,不是不言语,不言:至高至上之言,也就是在自然规律中潜移默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