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了了讲解道德经63章心无挂碍,安于当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9/18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行为要无为,做事要无所事事,(无做者),以恬淡为味。大事化小,化繁为简,以道之大德回报天下怨。(王弼: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所以能成就大圆满之事。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欲速则不达。因此,圣人对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什么是难事了。

心无挂碍,安于当下,终无难事,至瑧无极。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9个字是道德经最精华的几个字,教你平常怎么做事,怎么修行,这9个字就总结完了。这个为就是行为、做事、做人、作为,计划你的人生,都用一个“为”字来表达,行为要无为,就是不管任何事情都以无为去面对它,怀着无为的态度做一切事情。无为是什么意思?我再强调一遍,那就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不计划,不掌控,不期待、不评判,这「四个不」就完全无为了,就是老子的无为思想。为什么要无为呢?大家学道德经,修奇迹课程,修到这里已经完全明白了,因为你根本不是这具身体,因为你根本不在人间,所以你去做任何事情都徒劳无功,都是在搞分裂,都是小我把你往死路上带,所以要无为。达不到无为,我们就交托宽恕,祈祷,做这些就能达到无为。

“事无事”,做事要无所事事,这是第二步。有时候你不得不计划,比如去哪个国家,坐什么飞机,到什么地方,你有一个攻略。做了计划,不要紧,完全把它交托圣灵,就当没有事一样。就算你做了计划,但是不掌控它,不期待它,这就是没有做者感。我们修行也是这样,每天做练习,但是不要去期待它,不要说我可能要做做这样,做做那样,那都是小我在帮助你。因为真正往真相这里走的训练(修行)就是放下小我,就是无所事事,就是不做事,每一天的练习都是在练习不要再做事,不要再去计划。不做事是指就连评判都没有,你手上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这种做并不是在做,因为没有做者感。事情在手边我就做一下,但是我没有去计划它,没有去掌控它,没有去评判它,没有去期待它,这就是无所事事。不做事并不是指身体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你的心灵对任何事都不粘着(不住),不在其中。所以,别人看着你是每天都在做,但对你来说是无所事事的,什么事也没有做,就敲碎你的做者感,没有这个做者在这里,因为身体在做什么是一体的波动而已,都是幻相,这个身体都是个相而已。

“味无味”,要做到行无为,无事可做,第三个“味无味”也是特别重要。修行人最爱搞的事情就是强调这个味,这个味就是体验、感受,那种天天强调我又有什么体验,我有什么体悟了,我体验到空了,就是以体验来强调自己的修者感,身份感。没有这种体验,他就认为没有在进步,没有在修行。听听别人的艰苦卓绝、轰轰烈烈的体验,做了多少事情,遇到那么多麻烦事,特别是又见到什么光了、身体又有各种反应了,这里热,那里烫,就会特别想要那些体验。这些全都是错的,因为是小我带你去的,谁在体验这些?不就是小我需要这些,只要折腾不出一点动静来,折腾不出一点感觉来,它就不存在了,它就消失了,它就非常害怕。有一小点什么念头马上就调,拼命的去调情绪,把那些情绪调出来,调出来以后还要写下来,要去分享,分享的时候又是娓娓动听的道来,让所有人都沉浸在他的体验里边。这种就是特别追求味,口味太重了。而真相这里是平平淡淡,不悲不喜,无滋无味,没有什么味道,你恬淡到一点都不去追求任何的刺激,不追求什么体验什么感觉,不再天天去调情。

修行讲究这种口味,奇迹圈有很多人一直是这个样子的,甚至带领大家天天回味自己又有什么感觉了,又有什么感受了,我又怎么样了。天天都在分享这些口味,天天都在调情,自己调了情以后又要讲出来,讲完以后才说我们还是要宽恕。实际上他们90%的注意力都是去调这个味道(调情),调完了情,分享出来,他爽了,其他人也跟着他把这个相当真,体验了,都觉得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修行人,这是小我最喜欢的。因为大家都在讲一个故事,有感觉,有存在感,这个感觉存在,感觉在变化,小我就可以不要去面对当下了。当下是没有味道,所有的味道从哪里来?也就是说所有的感觉、体验从哪里来?都是你的念头,念头太多,你相信你的念头、那种分裂感、分裂的小我身份,才会起这么多的觉受。特别是那种宽恕的多艰难多艰难,遇到多少艰苦卓绝的事情,认为自己修行修的最认真了,遇到了很多事情来宽恕,宽恕不掉又怎么宽恕的那种。

真正的宽恕真的一次就够了,你就知道宽恕是宽恕得掉的。下一次还遇到同样的事情,说明你又犯原来的错了,那么我还是用原来的方法来宽恕就行了。你就会发现没有那么难。为什么我们要把它搞得轰轰烈烈艰苦卓绝,搞了多少年都宽恕不掉呢?其实这就是小我的执着,就是不愿意把它放下,调出多少味道来,调出多少情趣来,然后觉得自己修的这么好,这么资深,小我被喂养大了以后,修者身份很大:我修行经验那么丰富,感悟那么多,我甚至见到过天国,甚至开过悟,什么都有过了,所以我是最合格的修行人。但是没有解脱啊,就是因为口味太重,天天都要有点味道。

往往你们平安了以后就会说:最近没有什么痛苦的事情来打扰我,但是也没什么喜悦,我是不是退步了。是因为你不会享受平安,就开始要折腾事情了,你过去吃惯了重口味的东西了,继续做练习就行了。当你无所事事,没什么要宽恕的,也没有什么喜悦的,那是因为你还不放下你这个个体身份,你就会觉得喜悦也出不来,但是也没有什么痛苦了。这个时候是你的小我开始受不了,你的小我一定要找滋味,不管是什么滋味,要给我一点滋味,给我一点感觉,小我一直在找这种东西,他受不了恬淡,受不了平平淡淡,他就开始找了。你在平安里,再也问不出来我是不是…,因为你在平安里才正常,你彻悟以后,完全的习惯这种平淡,淡而无知无觉。当你一有知有觉时,永远只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只知道幸福和喜悦,这种幸福和喜悦不会像你过去体验的那种,猛烈地来,来了以后就消失掉。这种幸福喜悦平常是不显的,是无知无觉,是隐藏起来的,当你一有知觉,一开始觉知自己,往内一动念的时候,就只有幸福,只会来幸福,再在这幸福的基础上看万事万物,经历万事万物。哪怕你看见家里死人了、失业了,看到过去你认为的灾难的事,也是在这幸福平安里看着这一切,所以对你的真相来说是没有什么味道的,只是平安的滋味。

这9个字就完全指向了真理实相,指向了大道,我们随时记得这几个字,它就是检验和引导我们平常修行的标准,要用无为来行,做事要无所事事,不要去追求那些感觉感受,不要去追求那些特殊性。

“大小多少”,这也是在教你平常修行该怎么做。大事化小事,复杂的事情转化为简单的事情(化繁为简)。这里的小和少都是在修饰前面的大和多,都是动词。老子的文章真的是太精炼了,字真是用的特别少,但是意思表达的很全,整体的来看就明白他的意思。“报怨以德”,经常都讲到以德报怨,但大家对这4个字理解的偏颇了,扭曲了它的意思,就觉得好像是个傻子,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伸过去给人打,谁也不应该承受这样的攻击。实际上它有更深广的意思,德是道的大能,也就是道的眼光、圣灵的眼光,德就是道的性质、道的属性、道的本质,“抱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有很多很多的怨,大怨小怨的,一念不开心,一念小小怨尤,最后汇集成大江大河,你对他起先只是一个念头的判断,后来越来越多的投射,到最后成了见到这个人就愤怒。这种怨都是要用德能的眼光来看,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以宽恕的眼光来看。这一点都不难,不是要你违反人性的以德抱怨,人家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伸出去给人家打,好像就觉得这是种反人类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的。一用德的眼光来看,马上就没有事了,也就是道的眼光来看,站在一体的眼光这里,用圣灵眼光来看这些怨时,怨就化为乌有,这是真正的宽恕。而我们也一再强调,宽恕就是换眼光,换成德的眼光,换成圣灵的眼光。

我们再看看王弼的解释,“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小的怨都不需要去回敬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