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儿子影响,近几年我常于工作之余诵背《道德经》。对于其中的一些章节,偶尔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当我背到第七章“天长地久”篇时,就猛然感觉它应与夫妻间的情感有一定的联结。《道德经》第七章的原文是: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们知道“天长地久”这个词,是婚姻祝福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因为它是对步入婚姻殿堂的夫妻两人最最美好的祝愿。当我在百度检索这个词时,发现《道德经》正是它的原始出处。我之所以有这样一种奇想,原因还在于此篇恰是《道德经》第七章。而“七”恰与“妻”是同音。我大胆猜想:是否老子用跨越千世、穿透万年的睿智眼光,在这一章中用这个同“音”,将夫妻之间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天长地久”进行了不易察觉地暗示呢?为了考证自己的想法,我又单独百度了“妻”的出处和本意。“妻”这个字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人于其官,不见其妻。”但它只是一个卦象,并不是指男人的配偶;从《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这句话中,“妻”始与男人配偶有了关系。我们知道《易经》大约成书于商代,而《道德经》比较公认的是老子写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易经》要比《道德经》早成书上千年,所以它们之间在“妻”这个字的意义上没有关联很正常。而《礼记》一书据考证成书于西汉,正是从那之后,“妻”的含义与今天趋同。东汉范晔的《后汉书》就有“乐羊子妻”篇章,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也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境”之文句。后代的人之所以将“妻”之内涵渐次定位于男人配偶之专称,是否也是应和了老子《道德经》第七章之暗示呢?虽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妻”解释成为“从女从工,操持家事者妻职也。”但是我们知道,重情守义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天长地久”本身就是表达对婚姻忠贞不渝最到位的词,所以,作为天人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以第七章的形式来对后人以暗示也犹未可知,而后代文人以此来表达对夫妻的真挚祝福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我的感觉就是《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篇与“妻”之间存有着某种内在的暗合关系。《道德经》第七章只有寥寥数句,所讲都是能指导天地万物的真理,但正因如此,它才准确地切中了婚姻长久之精髓,下面我们就细细分析:第一句:天长地久。“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饶歌》中的这首情歌,最能表达男女之间“天长地久”的这份情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形容男女之间忠贞不贰情感的名句。第二句: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此句是说,世间之万物、男女间感情要想历久弥新、天长地久、永远不变,彼此就不要过于自私,不能只考虑自己,更不能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家事,而是要怀抱宽容之心,多考虑对方,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要真正将对方置于首位。第三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个人只有在利益面前,不与人争抢,才能受人尊重,成为受人爱戴的领袖;一个人在困难面前将生死置之度外,敢于冲在前面,才能为众人赢得安全、从而更好地保存自己。也唯有这样,他才能实现自己心中之目标,从而真正地成就自己,让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我想,在婚姻生活中,如果夫妻双方真正将《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篇中之要义完全落实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上,那么婚姻何愁不会“天长地久”呢?于是我又想,在儿女的婚礼上,如果家长以《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篇作为贺词,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一篇不仅表达出了长辈们对子女们最诚挚的祝福,而且它还从一个更高层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婚姻“天长地久”的正确路径!渠丘文客
你们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