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大家好,我是燮夔,一个国学文化的爱好者。今天我们来讲一下,为什么曾经好好的道理,硬是被人学坏了这件事儿。
道理,是个人就会讲的,基于自己认知的对错,然后来进行据理力争。只是每个人的认知都不相同,所以哪怕是同样的道理,也会讲出两个版本,甚至更多的版本来。这其实并不稀罕,因为《道德经》开篇第一句,便是如此。
道可道,非常道
要知道,古代可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大多数版本都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是,标点符号位置一变化,又有不同的版本出现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在提醒我们,道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好像这句话的含义一样,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道理,总归不是真正的道理。那么,真正的道理是什么?
真正的道理,就是“不言之道”。
孔子当年拜访老子,就请教了很多问题,后来临别之时,老子曾经就说过,“你研究的道理都是古人的道理,但是古人死了,骨头都烂了,所以不能把古人的道理看得那么死。”
世间没有任何道理是不变的,一定不会变化的,就是一直在变化。语言的道理,也是如此,而心中那些能感觉到却说不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不言之道”。
道理,有两面性
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完美的,有阴必有阳,所有道理也有其两面性。
“靠人不如靠自己”,然后对应的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然后对应的就是“此仇不报非君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然后对应的就是“下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一系列道理,其实我们都能找到相反意思的道理对应。这也就是在暗示,语言的道理不是一成不变这件事情。
道理,其实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要看当下用什么道理带来的效果好,用什么道理带来的效果不好。时也,命也,便是如此,根据不同的时空跟条件,进行对应的调整,方可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也是因为如此,懂得了这些之后,很多好好的道理就变“坏”了。
道理无好坏,人才有好坏
道理本身没有好坏,人才有好有坏。孔子有句话,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本身没有好坏,好人用了就好,坏人用了就坏。所以,从来没有听说过好道理、坏道理,只听过好人跟坏人的区别。
因为之前我们说过了,道理都是两面性的,对方如果举出一个道理来,那么自然就会有对应的道理去进行驳斥。就好像是现如今很多无良老板一样,想要员工多干活儿,还不像多给钱。员工据理力争的说明自己付出跟酬劳不成正比的时候,老板这会儿的道理总是一大堆的。
但是这样的公司,一般也无法做大,《素书》有言,“薄施厚望者不报”。
还有就是记得郭德纲的相声里面有个案例,说一个医生知道病人将死,也不会马上说出来,而是给病人说这个病没什么大事儿,等出了门再跟病人家属说真相。这确实是一种欺骗,但是却是一种有道德的行为。
大有道理,却行压榨之事;虽是骗人,却是良善之举。
所以,道理往往都是好道理,可是讲道理的人用心不正,道理也就变坏了。更有甚至,现在还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专家,以自己的想法曲解了道理,还要去加以修改更正。真的就是自己走不正,却要说路不平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