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成书于春秋末期,在流传过程中中出现多个书名,《德道经》《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简称老子文。那究竟哪个名字才更准确?
《德道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顺序,《道德经》则相反。世传老子文以《道德经》为多,而其肇始盖始于西汉河上公注老子文的《河上公章句》,而后的学者、皇帝也都传承为《道德经》,王弼注本也是。《德道经》则以帛书甲乙本为代表,且是最早最完整的老子文版本。东汉严遵的《老子指归》也是《德道经》,可惜残缺。再早战国末期的《韩非子解老》也是《德道经》的顺序,当是节抄本。
由此可见,《德道经》的出现早于《道德经》。
有的学者分析,“道”是“德”之本,老子“遵道而贵德”,“道”是基础,“德”为“道”之属性,所以老子文是《道德经》。这种观点要辩驳是有难度的。其实这种观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道”是客观存在的,人可以“为道”修行,如学习开车,人就具有了驾驶之“道”。那“德”就是学习驾驶的态度、能力、方式方法。学会驾驶即德(通得)驾驶之“道”了,即“德道”(通得道)。没有“德”,怎么能得道呢?
学习《道德经》,开篇就是“道经”,首章断句就有争议,“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没有体会到“妙”,也没能进“门”,就眩晕进入五里雾了。更别说后面晦涩难懂兼混乱(混乱也会造成晦涩难懂)的章节文句了。
《德道经》先从“德”入手,“德”是人先天的本性加后天的修行。人之初,无善恶,婴儿最接近自然状态,没有主观意识,呼吸、进食、排泄、抓握等是自然之“德”。上小学了,学写作文,先学认、读、写字、词、句,循序渐进,会熟练运用句子了,才能写作文。写出一篇好作文了即得(德)作文之“道”,而这一过程中的修为是“德”,此为后天之“德”。古人的作文之“道”,今人不学习,就不会作文言文了,即失去了作古文之“道”,此为“失道”。有得(德)有失,得(德)失之间包含了辩证法。“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出自《韩非子解老》),内外兼修,方为“有德”。既然是《德道经》,就会讲着重“德”,而不深究“失”。
在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韦编三绝”、儒道相争等原因,老子文混乱了,出现了楚简本、《韩非子解老》本的节抄本,直至完整的帛书本作为随葬品入土。而《老子列传》记载的“著书十五篇”不是被漠视,就是疑惑不解,其实是在秦之前失传了,演变成了帛书本。
小编不才,对老子文研习十多年。从发现混乱现象,经过参考、推理、校对,到得出《德道经十五篇》的过程历时约七年。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漠视《老子列传》的记载,直至结果出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契合了“十五篇”。“十五篇”的老子文框架与帛书本一致,即“德经”首尾和“道经”首尾的四段位置不变。“道经”末尾的“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喻示了全文的结束,“万物”包含《德道经》。
综上所述,老子文的初始版本是《德道经》,而且是一部连贯通顺完整的“十五篇”的经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