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你的世界还能盛得下你吗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2/21
北京荨麻疹医院地址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是一扇门,一扇链接未知走向新知的门。

若能读懂此章,将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若能读懂此章,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但是知道得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知道太多,你的世界就有可能盛不下你,那你就再没办法揣着明白装糊涂,懵懵懂懂的过日子了。

因此,本章在讲成长。

如果父母的世界盛不下孩子,就会觉得孩子变得叛逆;

如果父母的心量就连孩子都盛不下,你还会相信他能装得下世界么?

然而几乎家家孩子都有叛逆的迹象,每一位父母见到了别人家的孩子回家后都可能会恨铁不能成钢。

可能我们的孩子根本就不是铁,他可能是天蚕丝,他可能是一块玉,他可能是一颗火种,他可能是一渊泉水,天地生人,他必有他的一番机遇。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特别的聪明,万分的清醒,似乎掌握了天地的至理,犹如神不附体,一句句俗不可耐的大道理仿若都成为金玉良言,每一句似乎都能拯救孩子。

真的是这样吗?

用聪明去教育孩子,不是真知。

杨修盛不下自己的聪明,聪明只好外漏,反而断送自己。

越王盛不下别人的聪明,大臣只好外逃,不逃就会死掉。

殊不知,你所以为的真知,可能仅只是大而无当的心灵的鸡汤而已,那那些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偏偏在家庭里面错误至极。

这就是本章所讲的,知与病的关系。

因此,如果知道的太多,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知化为所行,不断前行,别让所知赶上你进步的效率。

只要我们不断前行,就会就能遇见更大的世界,走进更大世界,就会发现自己更加无知,无知有可能会让我们无畏,无畏则会横冲直撞,有可能会创造出奇迹。

本章在明白指出人有三宝之后,谈论了知与行的困惑之余,进一步讲述知与不知的关系。

什么关系?

生命体验。

许多翻译从这一章开始把《道德经》解读为统治者对于国民的统治,不然就实在是解释不清楚“知”的内涵是什么了。

当时,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易经》早已出现到第四个版本《周易》,且普及到多个层级,《乐经》流行了几千年,《诗经》以外民歌到处都是,姜尚的《文韬武略》问世至少四百年,《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大事记。夏朝的历法夏历早已经在运用,

为什么《道德经》就不能是人通过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将自然科学与人的成长融为一体的理论解析呢?

什么事情都要套上统治者以及统治者的统治技术,把它变为社会科学与论语的社会功能并入一体,这有什么意思?

实在是没几个意思。

所以我觉得还是从个人成长的视角对本章以及以后几章进行学习,把社会、国民等字样看作道德经拿它来当作一种比喻而已。

大自然无比深邃,山海经极其高邈,人在天地间犹如沧海一粟,然而人心无量,与道相似,祭神如神在,念滋即滋生。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讨论知与不知,知与病的关系。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1、知:最早见于甲骨文。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2、病:甲骨文字的字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出汗的样子(人和床都竖着写),表示体内发生的问题。

3、关于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大自然无比宽广,人心也深不可测。

我们已经探知了、认识了、很多方面;但是依旧有更多的未知。

知道我们仍然面临近乎无限的未知,且一点一滴的去积累认知,这个看法和做法是正确的,是我们要肯定的,沿用的,传承的,十一条正确成长的道路;

不知道我们仍然处于近乎无限的无知,以为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什么都懂,甚至更懂,乃至全知,这是人生最大的忧患,最大的问题,这是病态的成长方式。

圣贤的人没有这个烦恼,没有这种忧患;因为他早已经在把这种“全知”的虚妄,当作最大的忧患,当作重症,特别对待,认真处理。

该怎么戒掉自以为是(全知)的虚妄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践行,遵道而行,化知为行,一点点地把想法变成行动。在践行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填充具现化为真知。

成长是一种很玄妙的体验。

在中国文化里成长有顿悟和渐进两条路径,而上天眷顾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时而顿悟时而渐进,终生学习,终生进步,一身学识终于与生命情感合一,人格大成举世认同,念头通达自我圆融,成为道德经所讲述的圣人之境。

道家著作里的圣人与儒家口中称颂的圣人,并不相同。

儒家称颂的圣人是具体的历史人物比如孔圣人,孟亚圣,朱圣。

道家所言的圣人则不然,大致有三个类别,一是三皇五帝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先民;二是当下在某些个公益领域里舍己为人的达人;三是我们这些个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普通凡人人人都有可能在奉献中具备着成长与致圣的可能。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儒学是上位者的哲学;道德经是创业者的指南。

读道德经,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精进,在可持续的实践中创造新的可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