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一章解读
一、解读文本说明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所使用的文字,是在“源头甲骨文”基础上有所发展的金文,由于写在狭窄的竹简上,因此,受限于竹简的宽度,有的字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把左、右结构调整为上、下结构,有的字进行了简化,这就在辨识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而且,《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并不是官方竹简文本,而是私人抄本,所以,在书写中,抄录者写得非常的奔放、洒脱,有些笔画有可能是抄录者自己的独有写法,而非标准写法。
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辨识楚简文字的困难,所以,习惯上把《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上的文字归类于“楚文字”,而“楚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字。
辨识楚简文字本身就是一门极其专业的学问,而本专栏的写作重点并不是为了解读楚简文字,而是为了还原《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真正内涵,所以,为了提高解读效率,我们解读的主体文本选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丁四新教授著的《郭店楚简老子校注》(以下简称:《校注本》),采用其中已经确认的文字。
《郭店楚简老子校注》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DJZ)成果,“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对于《校注本》中校注的文字,我们尽可能直接对《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原始文字用甲骨文字义进行解读,而不采用《校注本》的校注。我们解读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原始文字,选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荆门博物馆编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以下简称:《楚简本》),《楚简本》直接拍摄于楚墓竹简的照片。
在古文字的呈现形式上,由于很多古文字的字形在流传过程中早已消失,没有保留下来,在现代文字中自然也就不存在相应的字形,因此,现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并没有对应的字库字形可供使用,这部分字形在字库中是缺失的,所以,笔者在引用原文时,也采用了《郭店楚简老子校注》一书相同的表述方式,对字库中缺失的字形,用□来代替表示。而对于重点字,则是临摹书写该字字形,以图片方式放大呈现。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解读……
二、原文
□智弃□,民利百伓。□攷弃利,覜惻亡又。□□弃□,民□季子。
三言以為□不足,或命之或□豆:視索保□,少厶須慾。
(与本章相似内容,在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九章)
三、本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与我们熟悉的通行本《道德经》不同之处在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所有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总体结构上,《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上篇)都围绕着“心智系统转换”的基本方法在讲,《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下篇)是老子分享自己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练出的最高境界与最完美结果。
在章节之间的关系上,《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上篇)在讲“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时候,明显表现出一种对初学者与兴趣爱好者循循善诱的过程。开头几章,老子讲了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所要进行的学前准备,以及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在社会中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在初学者与兴趣爱好者有了充分认识以后,老子才开始正式讲述“心智系统转换”的练习方法。
所以,《郭店楚简·老子(甲本)》是一部完整的讲述“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书。这种内容的完整与方法的实操,我们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是读不到的,《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的章节在《道德经》的目录中是分散的。我们会在每章第一节“原文”标注出该章在通行本《道德经》中的章节位置,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向“心智系统转换”的初学者介绍,学习开始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的准备工作,是提升练习者的“思考能力”。
第二方面的准备工作,是提高练习者的“思想认识”。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用甲骨文字义进行解读……
四、“绝”、“玄”、“兹”、“智”的甲骨文字义
第一章上半部分的“□智弃□,民利百伓。□攷弃利,覜惻亡又。□□弃□,民□季子”中有两个关键字。第一个关键字就是第一、三、四个“□”字。这个楚简“□”字是个“绝”字。第二个关键字是“弃”字。
我们先来解读这个“绝”字。
上图,是“绝”字的甲骨文字形。
“源头甲骨文”文字与其之后的古汉字,虽然后世学者还能从字形上认出这些古汉字的老祖宗,但是,在字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不能用后世的古汉字字义去理解“源头甲骨文”的字义。
后世学者解读《老子》存在着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后世学者用自己所在的“当时”字义去解读《老子》,实在读不通的字,就找读音相近的“通假字”的字义去替代,这样解读出的《道德经》,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老子》了。
通假字、缺字、衍文,这些都属于后世学者对更为古老经典的无奈。老子那个时代的古人远比后世学者要来得严谨,被奉为经典的竹简上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的通假字、缺字、衍文?
组成甲骨文“绝”字的主要元素,是甲骨文“兹”字,而组成甲骨文“兹”字的主要元素,又是甲骨文“玄”字。
“兹”字由两个“玄”字并排组成。所以,要认识甲骨文“绝”字,必须先认识甲骨文“玄”字与“兹”字。下图,是甲骨文“兹”字。
甲骨文“兹”字,由两个甲骨文“玄”字并排组成,那么,甲骨文“玄”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玄”字是“一团松松的蚕丝”的图示,用来表示“从显性世界观察隐性世界的‘临界面’”的意思。
甲骨文“玄”字的这种“两个不同性质世界之间‘临界面’”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能看到TA的影子,比如:家中的“玄关”,就表示屋外空间与屋内空间的“临界面”,“玄关”以内的空间才是真正的家,而“玄关”以外的空间,虽然也在屋里,但并不是真正的家,往往用来放置鞋架、雨伞之类的杂物。
那么,为什么“一团松松的蚕丝”能表示从显性世界观察隐性世界的“临界面”呢?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89%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