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点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6/2
白癜风的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中国传统音乐的两个美学特点

一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审美将“中和”作为艺术创造和欣赏的重要原则。《乐记》中记载:“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作则乱,过制则暴”、“中正无邪,礼之质也”。“中”已经成了“和”的理性根据和内在精神。这里所述的音乐,是一种体现着“中”的精神而又处于和谐关系形态中的音乐,其理想的音乐是:“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这种理想音乐是一种真正的和谐之乐、中和之乐。

“乐和民声”“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音乐具有其特殊的艺术功能和良好的社会效果。总之,中和之美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普遍的艺术和谐观。

宋代理学先驱周敦颐则突出地强调“理而后和”“礼先而乐后”,重视政与乐的互相作用,在继承“中和之美”的基础上提出“淡和”的审美准则。指出:“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这里强调乐之和是人际关系之和,音乐必须服从于理,服从于礼法。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严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在此提出了“淡和”的审美准则,强调音乐必须“淡而不伤”“和而不淫”。

还指出:“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这是对政、乐关系的论述,既认为乐服从于政,政善才能天下之心和,作乐以宣畅其和心;又认为乐之和能使天地和,万物顺,人心平,使天下归于治。

综上所述,正因为古代中国对音乐的中和之美追求甚深,而将其作为创造和欣赏的一项原则。

二写意之美

写意是中国画中的一个画派,包含形与神、意与象这两对美学范畴,用于形容中国传统音乐也非常贴切。

(一)形与神

先秦文化将“神”诠释成一种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一种神妙思维的想象力。汉代,“神”往往与“形”作为一对词语出现,并且主要是用来论述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之间的关系。

《淮南子》从道家养生论的角度阐发了形、神、气三者之间的统一关系,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也。”《淮南子》在阐发养生论的同时,也涉及了一些艺术问题,如“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形与神这对词语在汉代已明显地表现出从哲学向美学转化的趋势。到了魏晋南北朝,形与神无论是在现实的人物品藻方面,还是在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都是作为美学范畴而被广泛运用。玄学中的“神”已将养生与对人格的追求统一了起来,要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的一致,这是现实理想人物美的重要特征。

在艺术方面,顾恺之论画时提出了“传神”“以形写神”的主张,他指出:“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筌)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这里阐发了“以形写神”的三层意思:一是“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则“传神之趣失矣”;二是“以形写神”但“对而不正则小失”;三是“以形写神”最佳是“悟对之通神”。如果没有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生命的心,展现其“神”,那么,即使在“形”上下了再大的功夫,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清代词曲学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指出:“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此论要求以顿挫之法使所唱人物“形神毕出”。

(二)意与象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影响。《溪山琴况》中,“意”一直是古代琴论十分重要的范畴。“意”是意思、意味、意旨之谓,“象”即形象。“言不尽意”是说语言不能把事物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因此需要“立象以尽意”,以形象来表达那些难以意会和言传的思想情感。

《荀子·乐论》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因此,音乐是一种象。《左传·襄公十八年》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北方的歌曲象征晋,南方的歌曲象征楚,以北方音乐压倒南方音乐,则可预期战争胜负。可见音乐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力量之大。而音乐的审美内涵也正是因为这种“象”的意义而得到了充分揭示。

孔子学琴的故事:“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以作此乐也!黯然而默,几然而长,以王天下,以朝诸侯者,其惟文王乎?’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师襄子曰:‘敢问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韦,和者好粉,智者好弹,有殷勤之意者好丽。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传曰:‘闻其末而达其事者,圣也。”这里总结了器乐演奏与鉴赏的经验,归结为:得其曲、得其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的渐进过程。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则意在强调超越音声,追求弦外之意,把握音乐美之所在。他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得意而忘形,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与艺术,得意而忘言。之后,“意”与“象”就作为音乐美学范畴而被广泛运用。《溪山琴况》就重视意,强调意先于音,音随乎意;又不忽视音,认为用意必先练音,练音方能洽意。而意既然主要是主体之意,它就取决于演奏者的琴德,琴德又取决于人品,而人品则既与人的天性有关,又可通过陶冶、修养获得,并提出“意之深微”的命题,要求深于“神游”,得于弦外。

中国的音乐审美最后要体悟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

题外话

琴棋书画四艺的审美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书画的美学概念用在音乐中并不违和,比如“留白”的绘画手法在音乐中也有。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古人对文字的驾驭依然有着类似的审美需求。原本我对古文有畏难情绪,只要有白话译文,就不去看原文,但后来发现原文中其实有着更多的韵律排比递进应和的讲究,认真读起来,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所以我在本文中也保留了一部分的文言文。建议阅读琴史相关资料的朋友其实也可以多去读读类似的原文,带着享受语言文字之美的心态去阅读,也许收获会更大。多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我们对琴曲的理解,懂得琴曲要传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通过指下功夫去提高抚琴的质量。与你共勉!

琴社简介

仨古琴社古琴工作室致力于弘扬与传承古琴文化,通过日常开展古琴教学、琴社雅集交流琴艺、邀请琴家讲座等活动,同时提供琴棋书画交流场所,让有此爱好的朋友有更多机会一起参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老师简介

授课老师:黄老师、李老师、谌老师

仨古琴社三位琴师出自同门,年习琴至今,启蒙师从于陈易伟先生,后师从川派古琴第七代传承人宋文庭先生。

联系方式:

李老师

黄老师

谌老师

琴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