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道者万物之注
(一)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道是事物会集而成的系统整体。对邦家而言,邦家是大众会聚而成的系统整体,所以邦家也是道。对道(对邦家)含有善意的人,把道(把邦家)当作宝物来珍爱;对道(对邦家)不含善意的人,把道(把邦家)当作所依仗的对象来利用。
1.道者,万物之注
“注”是聚集、会聚,连成一个整体。
帛书甲本和乙本都作“万物之注”,传世本作“万物之奥”,“奥”的意思是积聚。
因此,道是事物会集而成的系统整体。任何事物能够存在,自身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形态。
邦家也是如此。邦家是大众会聚而成的系统整体,是大众的天,是道。故而经言,“天乃道”也。
2.何为善?
“善”是指善意。
道对万物皆有善意,所以道生养万物,而且是默默无闻地生养万物却不求回报,不占有和主宰万物。
经言:“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意思是说:“高等级的善意就像水那样。水善于有利于万物,而且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却不求回报,这是大家所不愿意做的。所以水的行为已经接近于道。”
.宝和保
“宝”和“保”,帛书乙本作“葆”和“保”,帛书甲本和汉简本都作“葆”。在古汉语中,“葆”即同“宝”,也同“保”,所以后世诸本多作“宝”和“保”。
“保”在此是依靠、依仗的意思。
邦家是大众会聚而成的系统整体,是大众的天。只有当邦家在上、在外保护天下,天下大众才能够安定,从而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但如果天破了,天下大众就会失去保护和依仗。所以对邦家有善意的人会爱惜邦家,把邦家当作宝物来珍爱。而对邦家没有善意的人,不会去爱惜邦家,只是把邦家当作所依仗的对象来利用。
*善:爱惜,善意,亲善。
(二)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美丽的话语可用于献媚威权,尊敬的行为可用于附和威权。当人人都可以用“美言”和“尊行”来讨好威权,则对邦家已经不善意。人人对邦家的不善意也只是不善意而已,并没有扔掉邦家这个所能依仗的对象,没有扔掉什么。
既然已经对邦家不善意,为何不弃?因为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邦家而独立生存,所以不能扔掉。
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嘴里吃的食物,所使用的工具等等,都来自某个邦家。即便流落孤岛,其求生技能和知识也来自人类社会,来自邦家。哪怕是对某个邦家再怎么不善意,充其量也只是换另一个邦家生活,而不会彻底扔掉邦家。
因此,邦家始终是个人所必须依仗的对象,是必不可缺的。
邦家也是道,是大众的天,生养天下大众。
不单是人,万物也一样,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系统整体而单独存在,也就是不能脱离道。
一株小草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大地可以立足,有阳光、有水分、有空气等等。如果只是单单独独的一株小草,永远不可能存在,更不用说生存。
*市:献媚。
*贺:附和。
*何弃之有
这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否定的回答,类似的句式还有“何罪之有”,即有什么罪过?没有什么罪过。
“何弃之有”的意思是:有什么扔掉的?没有扔掉什么。在这里是指没有扔掉邦家,没有扔掉道。
(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
正是因为所有人都不可能扔掉邦家这个可以依仗的对象,所以人们竖起天子代表邦家,设置三卿代表大众以辅助天子。这四匹大马被邦家(被道)赋予了威权,从而能得到大众的献媚与附和。纵然有共同的邦家作为四匹大马的前提,但也不如搭乘邦家的名义而直接担任四匹大马。
1.哪来的“四”?
帛书甲本、乙本和汉简本等古本都作“四”,部分传世本作“驷”,是误以为“四”通“驷”的缘故。
其实这里的“四”就是数字的四,是一位天子加上三位大卿。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因为邦家是由大众会聚而成的系统整体。一位天子代表的是一个邦家;之所以设置三位大卿,是因为“三”在古代表示“多”,表示大众之数。
按:这也是为什么“众”字有三人的缘由,就表示“多”。
2.“马”是何意?
“马”在古文中还含有大、怒、武的意思,即威权。比如,西周三卿之一的司马,就是指掌管包含军事在内的所有武事。
“四马”是指四大威权,即一位天子和三位大卿这四匹大马。
.为何“璧”在“马”前?
“璧”的本义是平而且圆,也表示中心有孔的玉环。
因为“璧”是平而且圆的形状,所以古人常用“璧”来表示天,表示邦家。如郑玄注《周礼》曰:“璧圆象天。”又有《玉篇》:瑞玉圜以象天也。
如果没有邦家,就没有所谓的天子和三卿,并且他们的威权也是邦家赋予的。因此,共同的邦家是天子和三卿的前提,即“共之璧以先四马”,共同的邦家是四大威权的前提。
*先:前导,前驱。
“以先”是在前面做前导。《周礼·夏官·大司马》言:“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意思是说:“如果军队打了胜仗,大司马就左手持律,右手持钺,在军前做前导,奏凯旋之乐向社神献功。”
所以“以先四马”直译是“在四匹大马前面做前导”,即:邦家是天子和三卿的前提。
*坐:乘,搭。
*进:出仕,任官。
“坐而进此”即,搭乘邦家之名担任威权。
(四)
故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欤?故为天下贵。
古人为什么要敬贵这四大威权?是因为有求于四大威权的时候能有所得,有罪的时候能得到四大威权的赦免,所以四大威权能被天下大众所敬贵。事实上,要敬贵的应该是邦家,是道,而不是有着共同的邦家作为前提的四大威权。
本章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