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史第10讲
老子与《道德经》:说尽天下智慧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很有文化,往往会被尊称为“子”,相当于现在的“先生”,如孔子、孟子、荀子,朱子。但老子不一样,因为“老”和“子”都是尊称,可见老子在“诸子”中地位之高。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老人来到黄河边上,他伫立河边,说了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又过了几十年,也许是十几年,同样有一位老人来到黄河边,然后也站在黄河边说了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没错,这两个人就是老子和孔子。
正史中的老子
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写了道家的老子、庄子和法家的申不害、韩非四人,其中关于老子的身世主要集中在前三段。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来到周都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说的那些人的骨头都已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再说了,君子生逢其时就驾车出仕,生不逢时就如蓬蒿飘浮。我听说,出色的商人深藏财货,如同空无一物;君子品德高尚,容貌谦虚,大智若愚。抛除傲气与欲望,去除做作与大志,于身无益。我能告诉你的,仅此而已。”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我知道,鸟能飞,鱼能游,兽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乘风驾云直上九天。我今天见到老子,难道他就是龙吗?”
老子修道治德,他的学问以自隐无名为宗旨。他在周都久居,眼见周室衰微,便离周而去。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说:“您将要归隐,请为我留篇文字吧。”于是老子写了上下两篇文章,阐述道德之意,共计五千字,然后离去,不知所踪。
俗话说,耳朵大有福。老子生来就脑袋大,鼻梁高,须发花白,而且,老子的耳朵特别大,所以父母就给他起名叫李耳,字聃,聃也是耳垂大的意思。
老子早年间跟随商周两朝的贤人商容学习。商容临死前,和老子有过一番对话:“容张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吾齿存乎?’曰:‘亡。’‘知之乎?’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容曰:‘嘻!天下事尽矣。’”
商容张开嘴口,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据实以告:没有了。商容问老子,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老子说:强硬的容易消亡,柔弱的容易生存。商容欣慰地说: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了。
大约在周灵王至周敬王年间,老子进入周王室担任守藏室史一职,类似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老子因为犯错等原因,几度被罢免图书馆长的职务,这期间,他曾经去过鲁国,孔子就向老子问礼。后来,孔子到周朝来,也曾拜访老子。周景王去世后,周王室因为继位问题发生内战,周敬王四年(公元前年),周敬王的哥哥王子朝战败,携带大量周室典籍奔逃至楚国,老子因为管理不善,被罢免了官职,也有人说,老子很有可能跟着王子朝一起逃亡。“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作为春秋晚期一件重大的文化事件,有人认为这造成了周王朝文化的中断,导致周朝礼崩乐坏。也有人认为周典南播入楚,促进了楚地文化繁荣,增强了文化交流。
眼看着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子决定去云游四方。这一天,老子骑着青牛,离开洛阳,一路向西来到函谷关。函谷关为四关之一,《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称,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县。函谷关的关令尹叫喜,也有人认为,尹是姓,称他为尹喜。尹喜夜观天象,发现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近期有贵人过关,就日日守在关口等候。这一天,“一片碧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尹喜知道,老子来了。
眼见老子要出关,面对这么一位饱学之士,尹喜心想,如果就此放老子西去,岂不可惜?于是软磨硬泡,非要老子传经授道,把他的思想留下来。古代真正有学问的人,都讲究“述而不作”,老子拗不过,在函谷关盘桓数日。老子站在关口,畅想秦岭与终南山,心中感叹,于是挥笔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洋洋洒洒五千言。尹喜看完这五千字,深深折服,于是就追随老子,一起出关了。
关于老子出关这一幕,鲁迅在《故事新编·出关》一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还要牵着青牛走路;关尹喜竭力劝他上牛,逊让一番之后,终于也骑上去了。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野史与道藏中的老子
正史中的老子,生平不过如此,但在野史传说中,老子的生死就要惊天地泣鬼神了。
关于老子的出生,历史上有各种传说,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老子的父亲李敬,又叫“李乾”,李敬娶妻益寿氏。相传益寿氏有一天在河边洗衣服,河上漂来一个李子,益寿氏吃了李子后就怀孕了,也有人说益寿氏夜梦流星而受孕。结果益寿氏怀胎72年,也有人认为是81年,生下一个白眉白发白胡子的男孩儿。这男孩生下来就会说话,指着院子里的一棵李子树,说:“这就是我的姓。”还有一种说法是,益寿氏生老子时难产,于是用刀割开自己的肚子,生下了老子,并希望他能造福百姓。也有人说老子是从母亲腋下生出来的。
相传老子活了岁,后来得到成仙。这样看来,老子也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了。
东汉时期,张陵、张鲁等人创立了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并将老子的形象不断神化。到北魏时被冠以“太上老君”的称号,位列三清。由于《史记》中并未记载老子出关后的行踪,所以,道教徒们编造出老子西行至天竺教化胡人,并化身成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故事。《西游记》将太上老君尊为开天辟地之祖,称他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小说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与二郎神斗得难解难分。太上老君与观音菩萨在天上观战,观音菩萨想拿玉净瓶助二郎神一臂之力,太上老君怕玉净瓶碎了,便提出以金刚镯代替,自夸道:“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结果,孙悟空果然被太上老君的金刚镯打翻在地,被二郎神的哮天犬追上咬伤。
说到老子化胡,还有一段争论了几百年的公案。唐初时,李渊、李世民尊老子为祖宗,道教一时风光无两。后来,武则天当政后,认为自己是弥勒佛转世,佛教的地位逐渐超越道教,佛道两教来了一次辩论,结果道教败下阵来,《老子化胡经》被列为禁书。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道教再度兴盛。
宋朝时,崇尚儒学,佛道之争暂时告一段落。直到宋末,丘处机的出现,新一轮的佛道之争再次拉开帷幕。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对丘处机青睐有加,丘处机带着大弟子尹志平,以及李志常等18人一直追到现在的阿富汗一带,才追上成吉思汗。两人见面,相谈甚欢,成吉思汗甚至下令,将道教在北京的长春观改名为长春宫,上升到和皇帝同样的标准。道教地位空前提高,因为老子化过胡,又指导过孔子,一度有人宣称老子是儒释道三教之主。年,成吉思汗和丘处机同年逝世。这一年,窝阔台继位,尹志平成为全真教掌门。这一时期,经常有各地的和尚、喇嘛来和尹掌门盘道。尹志平水平不够,不堪其扰,就把掌门之位传给了李志常。李志常水平非常高,对佛教徒的挑战来者不拒。时光流转,后来,窝阔台和李志常都死了。蒙哥大帝继位。张志敬任全真教掌门人。眼见两派争论不休,蒙哥便找来忽必烈组织了一次大辩论。
年春,双方各派17人登场。
大喇嘛八思巴率先发难:老子是否只写过部《道德经》?
道士:是。
八思巴:《道德经》中可有化胡之事?
道士:无。
八思巴:那可有依据?
道士:司马迁《史记》。
八思巴:一派胡言。《史记》只说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踪。
尚书姚枢起身,宣布:“道者负矣!”
忽必烈将在场道士17人带到龙光寺削发为僧,焚毁伪书《老子化胡经》。
道德经
金庸小说中,洪七公和郭靖,欧阳锋和欧阳克分别来到桃花岛,分别向黄药师提亲,求娶黄蓉,黄药师出了三道试题,其中第三道是背诵武功秘籍《九阴真经》,结果智商平平的郭靖因为有周伯通帮助,倒背如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实际上,这句话脱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如果不是尹喜强烈建议,或许老子连字的道德经也不会留下。那么也就没有了下面的奇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世界上图书销量最高的是《圣经》,而排第二位的就是《道德经》。也有数据指出,近年来,《道德经》已经超越《圣经》位列文化畅销经典第一名。在哲学氛围浓厚的德国,几乎每家人都拥有一册道德经。
短短一部《道德经》,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柔能克刚”等众多理论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甚至全世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两千多年过去了,老子当年的原著已经无从得见,老子的思想却仍在熠熠闪光。现行于世的《道德经》版本中,较有影响力的分别是王弼通行本、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和郭店楚简本。三本各有不同,郭店楚简距老子生活年代最近,但却并不完整,而马王堆帛书显然更胜一筹。但王弼本虽有错误,却因浅显易懂而流传最广,也最易上手。对普通读者而言,不执着于咬文嚼字,而是重在感悟“大道”,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亲见爱因斯坦书架上放着一本德文译本的《道德经》,这是爱因斯坦晚年最爱读的书之一。
给孩子写文学史的木鱼君给孩子们一束照亮文学的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