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13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章,虽然还是在描述道,但不同的是,这章讲了人与道的关系。

人与道的关系为什么至关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最本质的东西,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的前提。是道服务于人,还是人服务于道?如果只是人无条件服从于道,那么就变成了宗教,只不过最上面的那个主宰不是个人,而是个叫“道”的东西而已。

而老子在这章明确的指出了,“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这再清晰不过的表明了立场,人与道是并立关系!各位就不要费劲往宗教上面联系了!在这之后,中华文明的走向就被确定下来,几千年的时间里,始终走的是“人本”路线,直到今天。

描写道的这段,其实倒没什么新鲜的,咱们快速过一下。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之前就已经有了。他无声无形,独立运行,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它周而复始,从不停止,可以生成天地。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勉为其难的给它命名为“道”,用一个概念形容它叫“大”。大到可以不停的延展开去,延展到遥远之处,遥远到返回原点,好像一个大圆圈,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占有一席之地。可人又何德何能,敢与道天地并立?因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那么道效法谁呢?道谁也不效法,他就是那个样子。

最后这句“道法自然”非常神奇,我不知道老子是怎么通过观察与思辨得出这个结论的,但这个结论与现有的科学模型高度吻合。当然,咱们千万不能说老子是科学的,因为老子的方法只是思辨,并没有实验验证,所以不论他得出的结论对错,都不是科学。

但是这事很有意思,因为一般人们习惯的,是给客观世界找一个“第一因”,例如盘古、上帝、神等等。因为只有这样,看起来才有说服力,符合人类的朴素认知。

先进一点的,会说客观世界是个无限循环,是个圆圈,或者莫比乌斯带,没头没尾,无始无终,例如六道轮回等等。这样也还算好理解,因为无始无终听起来情感上也能接受。

可极少有人敢说,第一因就是那样的,之前再没有原因了。因为,这不符合人们的直观,感情上也很难接受,听起来就是根本没有解释问题,而是把我给怼回来了。而老子却偏偏就这么"实诚",义正言辞的说“道法自然”。如此理直气壮,居然使得很多人不敢相信这句话就是字面意思而没有引申。所以,他们想方设法的去找言外之意,最后自然又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

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你就敢确定老子这句就没有言外之意呢?

因为老子整个这章用得都是平铺直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一系列排比,也说的坚实笃定,除非说最后一句的时候突然精神分裂了,否则不大可能偏偏在这里多出来一个言外之意。再与前后文综合着看,“道可道,非常道”,“强字之曰道”……俨然就是学术风范,如此严谨的一代宗师,总不会在最严谨的问题上给我们来点花花肠子吧?

而且,道法自然这个解释,正与现在已经基本被学界承认了的“大爆炸”理论相和。简单的说,大爆炸理论认为,在大爆炸之前,只存在一个“奇(奇怪的奇)点”。那时候还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既然没有时间,自然就没有因果,没有因果,自然就没有逻辑,没有逻辑,自然就没有一切物理定律。所以为什么会产生大爆炸?答案是没有原因,因为那时候根本不存在因果的概念,连时间都还没有产生呢。或者说,如果有一个类似“原因”的东西存在,那么这个东西必然存在于四维时空之外,也就是存在于更高维度的空间以及平行宇宙。鉴于人类的的直觉在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从来没有正确过,我猜测,人类直观认为仅仅存在单一的宇宙这个直观认知,正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我们反向推出,平行宇宙倒是大概率事件。

扯远了,还是回到“大爆炸”。奇点爆炸的一个普朗克时间(即理论最小时间单位)之后,产生了空间和时间以及现在作用于万事万物的物理定律。这个状态,正好对应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生一”,这个一就是那个四维时空,也就是一切规律,也就是这个宇宙。我们之前讲过宇宙的定义,这里再强调一下,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所以,宇宙就是整个四维时空,当然包括时空本身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

所以,天法道,也就对应上了。天,不只是指头顶上的蓝天,而是指一切包裹着地的那个东西(天也包含地),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那个一。

所以,地法天,也对应上了,地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以及在地上的世间万物,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人。

所以,人法地,也就好懂了。这可能是最早的地理决定论,这也是演化论的单纯思辨版。这不是一个比喻,人的外表、性格、文化特征真的就是由地理决定的,当然,决定的方式不是“风水”,而是演化迭代。顺便说一句,“风水”最初讲的其实就是人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后来逐渐被迷信化了。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大家有机会可以研究一下,但是一定要抛开神秘主义、封建迷信,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例如风水上喜欢山南水北,为什么?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水源,所以要临近水;但是洪水来了,离得太近,住的太低会被水淹死,所以要选择山坡上;而中国的水系大多是自西向东流,住在山坡上自然就是山南水北了;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文明,农耕需要充足的日光照射,又需要充足的水源,同时不能被洪水淹没,山南水北的半山腰上,条件全部满足。同时山可以抵挡北方的寒流以及游牧部落骚扰……于是山南水北就成了风水宝地。

关于地理决定论也有很多例子。例如中原大地有着广袤的平原,日照、降水适合农作物生长,所以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这个农耕文明;而希腊多山,陆地交通不便,爱琴海上岛屿相望,风和日丽,非常适合航行,所以古希腊依托航海技术发展出了商业文明。

老子应该正是观察到了不同气候、地形、水土塑造了不同地域人们各具特色的样貌、性格与习俗,才总结了这句,人法地。至今看来,仍然是一语道破天机。

讲了这么多,除了感叹于几千年前的一位老人居然凭借思辨就写出了这五千字传诵至今仍然字字珠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看老子是如何推理出“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以及“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的。因为,人通过天地效法的就是道,所以人是可以追寻道的,通过追寻道,人可以"和"于道,正是因为人有了这样的主观能动性和和于道的可能,所以人才有资格与道天地并立。

这就是老子的“人本”精神。

墨子俱乐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