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这本页的书已经多日,按说应该在昨日读完,可到今日方至页。原因是看到《道德经》今译的时候,发现余秋雨先生未曾编辑原文,这读来的感觉就差了好多。一个念头突然升起:来一把反向翻译,在余秋雨先生今译的旁边标注原文。
《道德经》共有五千多字,因版本不同,所以字数不一。说起来惭愧,许久没有动笔写这么多东西了,现在的手腕都是酸痛的。欣喜的是,书写的过程给了我很强烈的成就感。(今天已经抄到了60章,剩余21章,明日完工)
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自己的笔端流出,我居然与它们生出了一种亲近的感觉,似乎连理解都透彻了一些。
此时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一念生,当即行!这个问题又让我想起了某次班会,那时我告诉孩子们一句话:应该做但不想做的事情马上去做,想要做但不应该做的事情一定不做,否则一定会后悔。当然,说这话的着眼点是他们的学习。
不少孩子因为犹豫失去了很多的进步机会:大休的时候很多人不想碰手机,却又熬了一个通宵;疫情期间有很多人想参与班级的“黑马小组”,却最终只落得个观望;执行“一生一策”总有人想再等一等,结果身边的同学都进行了五次轮转,他还没有起步……做点什么很难吗?不!或许只是因为多了那一点点犹豫而已!
其实抄《道德经》原文是我的一时兴起,但当我借着兴奋劲儿誊抄了三五章之后,就觉得自己不该停下来了,其一是不完整带来的美观缺失,其二是预见到自己二次阅读时候,会因为自己的不曾坚持衍生出尴尬,所以我坚持了下来。应该很难吧?毕竟有八十一章之多!实际呢,我只不过分三次就可以把它抄完。
此时又想起了发生在我与班长咸丽雯间的一支小插曲:五一假期学校的教室是开放的,咸丽雯找我报名想来学校自修,但是她又不确定是否能忙完自己的事情,因此就向我请教该如何处理。我当时问她:你想来吗?她说:是的!我说:那就别犹豫,也别用做不完事情当借口,直接报上名字,你就一定能做到。班长毫不犹豫报了名。五一那天我来学校取东西,发现咸丽雯果然在会议室里自修。
我们常常会在做决定之前给自己设限,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来拖延甚至架空那当做之事,更可悲的是,我们又往往会在事后埋怨自己初时不曾当机立断,只能在后来空留遗憾。
反复给孩子们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正确的选择。在距离高考31天的今日,以此为题给孩子们来一个短班会想来是个不错的决断吧!
一个高中班主任的教学点滴
努力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人
一言为师感恩遇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