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
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强调求学与求道的区别,求学是要一天天的增长知识,通过学习,学到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而求道则不然,当我们走在道的路途中,越是接近道,人的欲念就会越是减少,私心也会随之而减少,张扬的个性也会得到收敛,最终达到回归初元的虚静,从而随心所欲地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境界。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一个追求学问的人,当然讲究的是读得多,见得多,这样才有利于学问的不断申华,才能超出常人。一个一毕生精力追求道的人,讲究的是内心的修炼,所以越是接近道的人,他们越是简单,他们在做减法,减少贪念,减少欲望,减少张扬,减少虚伪,减少狂躁等等。
第二句,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铲除心中的私心杂念,保持一颗无欲无求的心,这样私心杂念就会被慢慢的清除,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的意思不是让我们无所事事,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不去妄为,不横加干涉,这才是合乎道的德行的,只要我们能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依照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行事的话,最终就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第三句,当我们一旦达到了清静无为的境界,什么事情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不是刻意的去做。
第四句,所以,高明的管理者都是顺其自然,不生事,不去过多的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如果一个管理者,他不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在那里胡作为、乱作为、妄为,那么,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即使侥幸获胜也不会长久,因为他背道而驰。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醒我们,知识是人一生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我们有进步,才能让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
老子还提醒我们,在致力于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要王璙回头看一看,自身是否已经私欲膨胀,迷失了自我,如果是这样,就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将目光投向内心深处,控制一下自己的私心和杂念,做事始终按照规律而不是违背规律。
在人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求学和求道应该同时进行,而不是只追求其中一种,如果一个人,他很有才华,但私心很重,这样的人时得不到别人尊重的。只有那种既有学问有懂得道的人,他们的精神才是不朽的。从老子的思想上看,无为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求知还是求道,都不要有意识去做,而是按照规律一点一点的精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才能做到触类旁通,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才是顺道而行的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