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无与有,道与德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5/30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天下万物”,郭店简本和帛书乙本均作“天下之物”。

“无名”包含着“有名”,“有生于无”。道生成并包含着众有、万象、万物,又不是众有、万象、万物的机械相加。

老子哲学并不排斥、否定、忽视“有”的层面及种、类、个体自身性的差异,相反,肯定殊相个体自然生存的价值,反对外在性的强力干预及对物之天性的破坏。

道的展开,走向并落实到现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道产生原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生中和之气。

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

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从宇宙生成论的进路来看,个体事物的成立有一个过程,如气化、凝聚的过程。

老子哲学除了可以从本体论的进路理解虚无之道乃万物所以为万物之形而上的根据外,还可以从宇宙生成论的进路理解老子解释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

老子不仅讲“道”,而且讲“德”。德者,得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51章)

就是说,自然天道使万物出生,自然天德使万物发育、繁衍,它们养育了万物,使万物得以一定的形态、禀性而存在、成长,千姿百态,各有特性。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并没有谁来强迫命令。它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

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它们使万物生成、发展、结果、成熟,对万物爱养、保护。

它们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居功自恃,统领、管理万物而不对万物强加宰制、干预,这才是最深远的德。

一般说来,道成就了万物之德,德代表了道,内在于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之中。

按这种思路,老子亦肯定文明建构、人伦生活,如说:

“始制有名”(第32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28章)

社会的伦理生活、文明制度,按自然条理生成并无害处,害怕的是,人为作用的强化,或执定于种种区分,将其固定化、僵化,则会破坏自然之道。

老子肯定道德的内在性,反省文明史,批评礼乐和伦理道德的形式化,亦与此一致。如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

毋宁说,老子肯定的是真正的道德仁义。老子知道,到了强调礼的时候,一定是忠信丧失,礼的秩序发生危机的时候。

由上可见,道之“体”与道之“用”的密切联系。道的功用,道的创造性,源于道之体的虚无、空灵、不盈,也就是不被既成、既定的、常识的、合理的、现实的、规范的东西所塞满、窒息,因而能在

“有无相生”(第2章j),

即“无”与“有”、“道”与“德”在相对相关、相反相成的过程中创生新的东西。

请注意这里的“有无相生”的“无”,与前面作为道的代词的“无”是不同的,有层次上的区别。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是超乎相对待的“有”与“无”之上的绝待。作为道的代词的“无”,是万物的本体、最高的原理。

“有”与“无”是道的双重性,是从作用上显示出来的。老子讲境界形态上的“无”,或者讲“有”,大体上是从作用上讲的。

在宇宙、现象世界生成的过程中,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即“有”提供了客观便利的条件基础,但“有”一定要在“无”的创造性活动作用、力量及活动作用的空间(场域)或空灵境界中,与“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有用之物,开辟出新的天地。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老子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

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老子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